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诗歌

“四声八病”指的是什么意思?

“四声八病”指的是什么意思?

全部回答

2016-12-06

91 0

    南朝齐沈约等人最早开始研究诗歌的声律,《南史•陆厥传》中记载: “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姚,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彀。汝南周 國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人为四声。
  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可见,“永明体”产生的过程,就是发现四声并将其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的过程。
  而所谓四声,是指平、上、去、入四声,这些调值现代已无从查 考,只能通过韵谱来大致估略。根据《元和韵谱》和《玉钥匙歌诀》中的说 法,后人推断出:平声大致是一个平调,上声是一个升调,去声是一个降调,而人声则是一个促调。
    沈约等人在将四声的区别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的过程中,还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即“病犯说”,也就是后人所记述的 “八病”。五言诗的前两个字不能与第六、七字(下句前两个字)声调相同,否则就犯了平头的毛病。
  例如“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芳时”、“提壶” 同是平音字,这就是所说的“平头”。  五言诗的第五字与第十字,也就是首句 的最后一字与第二句的最后一字不能声调相同,否则就犯了上尾的毛病。
  如乐府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草”、“柳”都是上声,这就犯了上尾 的毛病。蜂腰的意思就是两头大,中间小。具体是指五言诗一句内第二字与第四字的声调不能相同,或第二字与第四字不能同是浊音声母而第三字是清音声 母。
    如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从”和 “方”都是平声字,“我”和“鲤”又都是浊音字,而中间的“双”是清音,读起来让人感觉两头重、中间轻,这就是犯了蜂腰的毛病。
  关于鹤膝这一条各文献说法不一,《杜诗详注》中有简略的说明,但并不详尽。大韵,即五言诗的两句之内不能有与韵脚同一韵部的字。  例如汉乐府中“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胡”和“垆”属同韵部,这就是犯了大韵的毛病。
  小韵是指五言诗两句之间不能有同属一个韵部的字。如“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中,“树”与“露”、“连”与“泉”都属同韵部,这就犯了小韵的毛病。五言诗中两句各字不能同一声母,否则就犯了旁纽的毛病。
    如“鱼游见风月,兽走畏伤蹄”中,“鱼”与“月”的声母相同,这就犯旁纽的毛病(另外“兽”、“走”同韵,犯小韵)。五言诗两句内不能杂用声母、韵母相同的四声各字,否则就犯了正纽的毛病。
  比如梁简文帝有诗“轻霞落暮锦,流火散秋金”,“锦”与“金”声母韵母相同,只调不同,这就是正纽的毛病(“流”与“秋”犯小韵)。  合理地运用诗歌的音节,使之具有和谐流畅的韵律美,自然是完全有必要的,但如果太过苛细,则过犹不及,永明体的弊病也正在此。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诗歌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舞蹈
文学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
诗歌
诗歌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