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邓稼先?

邓稼先

全部回答

2016-04-12

49 0

    1924年,邓稼先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从小就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抗日战争爆发后邓稼先离开北京来到了昆明,后来在西南联大上了大学。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活,是让邓稼先终生难忘的艰苦岁月:住的是草顶子房,每个屋子住几十个人,教室只有窗户,没有玻璃,没有足够的桌椅,听课的人一多,有的只能站在窗外听;吃的是混有沙子、泥土的“八宝饭”,有时这样的饭还吃不上。
    但是,这里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和优良的学风。邓稼先十分珍惜这艰难的学习机会,在艰苦的环境中发奋学习。那时候,许多课程没有课本,上课时做笔记显得更加重要。邓稼先的笔记总是记得仔仔细细,课后再认真整理,当做资料精心收集起来。
  他还常到图书馆去“抢书”,抢先借到一本参考书,就大段大段地抄下来。  有一次,图书馆一开门,他就进去想借一本《物理学》,但另一个同学先借着了。他怕人家看完后还掉又错过阅读机会,就一直在那位同学背后等着。
  邓稼先热爱科学知识,对各个领域的科学家非常崇敬,在读书之余,他经常给大家讲科学家的故事。他渴望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攀登上科学的高峰。大学毕业后,邓稼先在北京大学任教,除了搞教学和科研外,他还积极参加各项民主爱国运动。
    新中国成立前夕,邓稼先离开祖国,只身一人到美国的一所大学学习。当时物理学的最新学科之原子核物理。不少人对此感到纳闷:邓稼先是爱国运动的积极分子,为什么在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就要来临的时刻到美国去呢?邓稼先向人们解释说:“新中国即将成立,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后就回来。
    1950年9月,邓稼先回来了,他心中装着新中国,带来了献给新中国的礼物——原子核科学知识。新中国的原子科学急需拓荒,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党中央组织了代号“596”的秘密工程——造原子弹。
  邓稼先被选中,率先探寻神秘的核火。从那时起,邓稼先便离开了理论物理学的研究,一头钻进渺无人迹的大戈壁和山坳坳里。    28年的时间里,他隐姓埋名,谁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在干什么。
  原子弹工程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开创性的,工作量极大,需要试验的项目很多,邓稼先和大家一起,没黑没白地干,有时累得站着说话时都会睡着。1963年,原子弹总体计划设计完成,邓稼先庄重地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
  1964年10月16日,戈壁深处腾起一个巨大的火球,原子弹爆炸成功了!1967年6月17日,又一枚火球腾空而起,氢弹爆炸成功了!邓稼先为两弹升空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以自己出色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赢得了“两弹元勋”的光荣称誉。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