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清朝时期麻将的发展是怎样的?

清朝时期麻将的发展是怎样的?

全部回答

2016-07-13

76 0

    清时,在默和牌的基础上,人们又发明出一种牌戏,即“碰和牌”。碰和牌就是将默和牌的六十张牌翻倍成一百二十张,这样每色牌就有四张,也是四人成局。另外也有翻一倍半成一百五十张的,如此则每种牌达五张之多,可以五六个人同时打。
  打牌时,每人先取二十张,然后再依次取牌、打牌。  原来默和牌的游戏规则在此得到了推衍,除了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可以成为一副以外,三张相同的牌也可以成为一副。据《牧猪闲话》记载:“摸得三页同色者曰坎曰碰,四页同色者曰开招,五页同色者最难得,曰活招。
  ”因为玩牌时有“碰”有“和”,所以叫作碰和牌。但有时也会将其中的几张牌涂成金色,以一张当几张用,此称“碰金和”。   事到如今,麻将来临的时刻终于要到了。其时,由于碰和牌的纸牌多达一百二十张,手拿取舍和组合极为不便,且 牌为纸质,比较容易磨损残破,因此纸牌材质之改良已是必然。
  晚清时 期,有一个叫陈鱼门(1817~ 1878年)的人,交游广阔,才华出众, 曾任内阁中书,加三品衔。  此生精熟纸牌,并且深感纸牌的诸多不便。 于是,同治三年(1864年),其改纸牌为竹骨,继承碰和牌中原有的 万、索、筒等一百零八张,改“红花”为绿色的“发”,再将“白花” 改为“白板”,“老千”改为“红中”,命名为“三箭”,各四张,共十 二张,同时增加“东”、“南”、“西”、“北”四风,亦各四张,共计十 六张。
    由此形成一百三十六张牌为一副的麻将牌,这是迄今为止仍十分 流行的麻将之基本牌张。 陈鱼门不但整合改良了纸牌的游戏形式和材料质地,而且还将其打 法由繁到简,改变了游戏规则,使之更加适合普通人的玩耍。
  麻将既是 对前代博戏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后人玩牌所作的一项重要贡 献。  现如今,由于麻将有着非常强的趣味性、娱乐性和益智性,所以广 受人们的喜爱,是男女皆“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
   麻将亦称“麻雀”或“雀戏”。《清稗类钞》说:“麻雀,马吊之 音转也”。因为吴人(今江浙一带)将鸟类称为“吊”(音diCio),于 是马吊就叫成麻雀了,这是根据语音学上的考证。  现在,广东和香港的 一些地区还将麻将叫做马吊,从中可见马吊与麻将的渊源。
  另外,打麻 将也叫“叉麻雀”,如《清稗类钞》称:“雀亦叶子之一,以之为博, 曰叉麻雀。凡一百三十六,曰筒,曰索,曰万,曰东南西北,曰龙凤 白,亦作中发白。始于浙之宁波,其后不胫而走,遂遍南北。
    ” 此外,杜亚泉在《博史》中也认为,五口(广州、厦门、福州、 宁波、上海)通商后,海舶多聚于宁波江厦,各省商贾云集,演习麻将 者日众,麻将遂通过他们延及津沪商埠并波及全国。
  至民国年间,在上海等商业城市中已发展为以“番”来计算输赢的分值了。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标志,并且也成了麻将传播和发展 的一个关节点。  民国初年,流行于清宫和贵族之间的“王谢堂前燕” 的麻将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20世纪20年代,麻将牌在中华大地 已迅速流传,成为大众化的一项文化娱乐活动。 与此同时,麻将凭借其巨大的游戏魅力,在征服吾国吾民后,又开 始向世界各地传播。据史料记载,早在民国初期,麻将就已走出国门, 风行日本和欧美等国,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智力竞技活动。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文学
舞蹈
民俗传统
民俗传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