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法律

电梯损坏业主被困砸坏电梯要赔偿吗?

电梯损坏业主被困砸坏电梯要赔偿吗?

全部回答

2018-02-03

47 0
    我们知道,在小区里,电梯是归大家共有的,应当爱护。如果业主被困电梯的,应当及时呼救维修人员进行救助。那么,如果电梯损坏业主被困砸坏电梯要赔偿吗? 电梯损坏业主被困砸坏电梯要赔偿吗:业主属于紧急避险,不用赔偿。
   紧急避险的法律含义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更大的损害,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以牺牲较小的合法利益来保全较大利益的行为。   《民法通则》第129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
  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成立紧急避险,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有威胁到合法利益的紧急危险发生 有威胁到合法利益受到损害的紧急危险发生,是紧急避险的前提条件。
    所谓紧急危险,是指足以对合法利益造成损害的某种紧迫事实状态。即避险行为成立的危险要求必须是“紧迫的”、“现实的”的危险。从司法实践来看,危险的主要来源有四种:(1)自然灾害。
  如地震、风尘暴、山崩地陷、泥石流、海啸、火灾、水祸等等。(2)违法犯罪行为或无责任能力人的危害社会行为。  如故意实施的纵火、决水、破坏交通工具或交通设施,过失的各种重大责任事故等等。
  (3)人的生理、病理原因。如为了抢救重伤员,强行拦阻过往汽车送往医院。(4)动物的侵袭。如野兽追扑、恶犬撕咬、毒蛇袭击等等。 作为紧急避险前提条件的危险,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避险人假想的、推测的。
    如果实际上并不存在危险,避险人却误认为危险存在,因而实行了所谓的紧急避险,属于假想避险。对于这种情况,应当按照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解决。如果避险人应当预见不存在所谓的现实“危险”,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并因而实行所谓紧急避险的,应当按照过失犯罪处理;如果在进行避险的当时情况下根本无法认识或预见不存在所谓的现实“危险”的,应当按照意外事件处理。
     2、必须是危险正在发生 危险正在发生,是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设立紧急避险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避险人损害较小合法权益的手段,尽最大可能地减少正在发生的危险给较大利益带来的更大损害。
  所以,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是危险正在发生。所谓危险正在发生,是指即将造成损害、或者造成损害的危险已经出现而尚未结束。  紧急避险只能在危险已经出现而又尚未结束这一时间条件下进行,否则就不是紧急避险。
  危险的结束,是指危险已经过去,给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也无法避免和挽回,或者因为避险人的救济措施或其他主客观原因而使得危险已经消失而不复存在。如果危险已经结束,则紧急避险就不存在其时间条件,此时损害已经造成,再实行所谓“紧急避险”已不能达到保护合法权益免受损失的目的。
     假如避险人在危险尚未出现或者危险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实施所谓避险,理论上称之为避险不适时。避险不适时不是紧急避险,行为人因此而对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追究行为人相应的侵权责任。
   3、必须是为了使合法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或者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是紧急避险的主观条件。  根据紧急避险的主观条件,如果是为了保护某种非法利益,是不能成立紧急避险的。
  另外,如果在客观上实际使合法权益免受了某种危险可能带来的损害,但行为人并不是出于避险的意图,而是出于侵害的意图的,也不是紧急避险。 4、避险的对象必须是无辜的第三者 避险的对象只能是无辜的第三者,这是紧急避险的对象条件。
     紧急避险的本质特征,在于为了保全一个较大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牺牲另一个较小的合法权益的手段转嫁风险。因此,紧急避险行为针对的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而不是危险的来源。如果行为人没有通过损害相关较小合法权益的手段,而是直接以反击手段对抗危险,那么该行为就不是紧急避险,而是抢险行为或正当防卫等行为。
    例如,行为人通过损害不法侵害者的人身权利或财产权利来排除遭受不法侵害的危险,其行为就不是紧急避险而是正当防卫。 5、避险行为只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 避险行为只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是紧急避险的客观限制条件。
  紧急避险是为了保护更大合法权益免受危险而牺牲较小合法权益的一种权宜措施。  尽管从总体上来说,由于它保全了较大的合法权益而有益于社会,但在局部上,由于它不可避免地给无辜的第三者的合法权益带来损害,因此,它仍具有消极的一面。
  因此,法律对紧急避险规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即只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紧急避险。所谓“不得已”,就是指在当时的情况下,除了通过损害另一合法利益的手段外,找不到任何其他方法来避免更大的合法利益所面临的危险。
    如果当时尚有其他方法(包括正当防卫、直接排除危险等)可以避免危险造成的损害,行为人却不采取,而仍通过损害第三者的合法权益的手段避险,那么其行为就不能认为是紧急避险。 6、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是紧急避险的限度条件。
    根据紧急避险的性质,这个标准应当是:避险行为所造成的合法权益的损害,必须小于所避免的损害。换言之,行为人出于保护一个合法权益而损害的另一合法权益,不能等于更不能大于所保护的权益。
  只有牺牲较小的合法权益来保护更大的合法权益,才能成立紧急避险,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有利于社会。  权衡合法权益大小,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一般认为,人身权利大于财产权利;人身权利中生命权为最高权利;财产权利的大小可以用财产的价值大小来衡量。
  但是,实践中有的案件是十分复杂的。对于合法权益大小的比较,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如果避险人的避险措施不当或超过了必要限度,则构成避险过当。  对于避险过当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要承担适当的责任。
  所谓适当的责任,首先是不能免除责任,其次是要减轻责任,应当综合考虑避险效果、避险人的主观意识等情况加以判断,对过当部分承担责任。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法律
法律
民事
离婚
刑事
经济
遗产
工伤
公司法
诈骗
其它
拆迁
个税
股权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