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历史学

单选:佛,道,儒,墨

从词语“回头是岸”、“游刃有余”、“舍生取义”能联想到的中国古代教派或学派的有:    ①佛教 ②道家 ③墨家 ④儒家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全部回答

2007-07-03

0 0

回头是岸出自佛教,游刃有余出自道教,舍生取义出自儒教 所以选C 楼下认为舍生取义出自墨家,个人有不同看法,舍生取义出自孟子《鱼我所欲章》,孟子和孔子一样,都是儒家文化的杰出代表,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

2007-07-04

81 0

  虽然都是原文摘抄来的,不过这次说的有道理。《墨子*贵义》开篇就有“万事莫贵于义”的说法,所以舍生取义和墨家思想很相似。 但是,儒墨之间本来就渊源很深,而孔子也曾向老子求教,所以儒墨,甚至在加个道,三者思想有相似和继承的地方肯定不少。
  如果问一个说法的出处时,不光说文字方面的直接出处,还要讨论思想来源,这实在是太过复杂、繁琐。 具体到楼主问的题目,要求的答案应该是成语出处之类,个人觉得以《孟子*告子》做出处比较好。

2007-07-04

54 0

回头是岸出自佛教,游刃有余出自道教,舍生取义出自儒教

2007-07-04

83 0

    回头是岸出自佛教,游刃有余出自道家,舍生取义出自墨家 所以选B --------------- 墨子,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生活年代正好在孔子和孟子之间。
   墨子早年学儒家之业,受孔子之术 后来他看到儒家学说的种种弊端,于是独立门户,开创了墨家学派。  毕生为之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为墨家学说的发扬光大和实施济世而奔走呼号。
  在其晚年和身后,墨家渐渐成了最有影响的学说,与儒家学说分庭抗礼,并大有凌驾其上之势。以至于孟子哀叹:墨翟之言盈天下。荀子更是说: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韩非也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墨家学说成于道、儒之后,为什么能够异军突起而盛行一时呢?在于它提出了一些当时儒道两家学说没有提出的社会学说和政治方案,如王天下,正诸侯,尚贤能,等贵贱等思想。
    尤其它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和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得到了很多小国的支持,反映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呼声。 墨子思想和修身 先秦诸子的学说,主要是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展开的,墨家也是如此。
  墨子注重品性的完善,认为有四种品行是君子必须具备的: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他认为,君子必须意志坚定,言而有信,言行如一,表里一致,敢于捍卫真理,善于明辨是非,并要经常审视自己。
    他不但注重本身的修行,还注意到了结交朋友的重要性,说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即我们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墨子跟道家儒家还有个显著不同的地方,就是不他但注重言传,还注重身教,身体力行。
  墨家的人全部葛衣短衫,亲自劳作。墨子不像老子孔子那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甚至鼓励弟子们以自苦为乐。  正因为如此,墨子才深知民间疾苦,才对儒家提倡的繁文缛节深恶痛绝。也是这个原因,墨家才迅速得到广大平民的支持,具备广泛的民众基础,成为一时之显学。
   墨子思想和治国   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命”,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尚贤和尚同 尚贤就是任人唯贤。
  墨子反对任人唯亲的宗法血缘用人制度。尚同就是在一个国家中政令体制赏罚刑治从中央到乡里上下一致,做到令出必行。尚贤是尚同的根本,尚同是尚贤的体现和延伸。墨子认为,只有上下一致,尚贤尚同,才能实现国家的大治。
     在墨子看来,无论是乡正(向长)里长(村长),还是国家的高层甚至元首,都应该由贤能的人(圣人)担任,都应该由大家推举产生。  这就有点像现代的民主制度了。现在看来,只能说墨子的眼光太超前了。
  其实也不是不可行的,古罗马共和国不就是这样的吗?不过古罗马共和国还有奴隶,奴隶们是没有选举权的,只有平民才有选举权。墨子的思想比古罗马共和国更超前,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很多贵族拥有奴隶,在墨子看来,不分贵族奴隶,不分贫富贵贱,用人只有一个标准:贤或者不贤。
     墨子为什么在两千多年前就那么进步的思想呢?其实不奇怪,墨子思想本来就是建立在平民思想基础上的,其来源主要就是参照尧舜时代。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贤能楷模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夏汤周文王周武王),与此想对的就是桀纣幽厉(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
  众所周知,三皇五帝尧舜禹时代是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头领的产生都是禅让或者推举产生的。  最著名的就是舜通过了尧好几道严格的考验才被指定为继承人的。而大禹更是因为治水艰苦卓绝且富有成效才得到拥护的。
  世界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后,民主得以重新确定发展,用人制度也回到了唯贤是举。历史饶了一个圈,我们回头再看看墨子,就不得不佩服其眼光的前瞻性和思想的深邃性。  相对于儒家的宗法血亲,墨子的进步岂止以道里计? 兼爱和非攻 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
  就是爱人,爱百姓而达到互爱互助,而不是互怨互损。不用说,这也是墨子根据尧舜时代设计出来的大同世界的模型。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现在看去,倒有点像我国提出和倡导的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外交原则了。
     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对防御战,墨子是支持的。他自己就曾经带人参加过好几次帮人守城的战争 兼爱和非攻是体和用的关系。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
  而非攻则主要表现在国与国之间。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利都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而人与人之间的互怨互损将激发矛盾引发祸乱。  儒家甚至孟子竟以此攻击墨家,说墨家无君无父,无异禽兽。
  由此可见墨家的进步和儒家的狭隘。 在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在美国高举霸权主义的今天,重读墨子,重读兼爱和非攻,就知道墨子思想有多么的可贵。 墨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墨子以大义引导任侠精神,从而对中国几千年的任侠文化起了主导作用。
    这一作用不可低估,抵抗外来侵略的慷慨赴死,路见不平的见义勇为,皆来源于墨家。   注重实践的认识观,直接启迪了后来的如荀子等人唯物主义的诞生。   贵义的思想对孟子有着直接的影响。
  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也。跟墨子学于儒而逃于儒相反,孟子是学于墨再逃墨从儒。  虽然他有很多攻击墨家之词,但他的很多观点深受墨家影响。例如他接受墨家等贵贱的思想,提出“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接受墨子减轻百姓负担发展生产的影响,提出“轻徭薄赋”的主张(这一主张在汉文帝时被人再度提出,终于被采纳,造就了有史以来的初次盛世之治“文景之治”)。     等贵贱这一思想,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平民了。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就是来源于墨家。 《吕氏春秋•当染篇》中,直接引用《墨子•所染》中的原话,说明结交朋友相处环境的重要性。 墨家衰落的原因 墨家提出的非攻思想,不符合战国时期大一统的趋势。
    在当时的条件下,不通过战争不可能真正结束分裂而使天下稳定。墨子及其后来的弟子没有弄清楚,最少来说没有把这样的观点形成文字:战争,有时也是和平的一种手段。因此非攻思想不可能被那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接受。
  而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流思想所在,因此墨子思想不可能被大国接受并施行。  墨子奔走呼号一生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弟子更是如此。主要原因就是非攻不合时宜。   墨家内部严格的半军事化的纪律,准宗教式的信仰,慷慨赴死的精神,对大义的执着追求,导致在战国时期帮助守城时死难很多,丧失了大批精英。
  墨子为劝楚惠王而亲自赴楚,不把生死当回事,其后来者可想而知也是如此。     墨子思想在很多地方跟儒家直接针锋相对,一直互相攻击。当儒家成为正统思想后,墨家思想就被视为异端,遭到封杀。
    在墨子之后,墨家没有出现一个天才的集大成者,进一步完善其思想,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要求。道家先有老子,后有庄子和刘安;儒家自孔子后有孟子荀子董仲舒。  特别是在西汉初年,国家大治,统治者在寻找治国良策时,董仲舒及时奉上《春秋繁露》,刘安也献上《淮南子》,而墨家作为当时的显学却在学术和治国思想上无所作为。
  结果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学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正式跟皇权结合,成为正统思想,墨家沦为杂家。   西汉初年,游侠成为一种风气。  疑为墨家弟子的郭家朱解之流对民间影响非常之广。
  加之墨家内部有一套完整的赏罚制度,墨家弟子犯了法,自己处罚,完全不理官府。作为封建集权的统治者。怎么可能容忍有人的影响比官府比皇帝还大?又怎么可能容忍有别的组织可以在法外立法?因此汉景帝时开始弹压墨家。
  到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了主导,郭家朱解之流又以武犯禁,藐视权贵,杀人于千里之外;更有一些墨家子弟参加当时的七国之乱。  汉武帝震怒之下,先后三次重拳出击镇压墨家。墨家子弟的活动从此走向地下,逐渐衰落。
  游侠之风也因此衰落,直到大唐才又渐渐兴起。 ------- 游刃有余     庄子在《养生主》一篇中写过“庖丁解牛”的故事。该故事非常有名,大家想必都熟知,这里就不再重述一遍了。  这个故事江湖夜雨很小的时候(70年代末)就在一本叫《故事里面有哲学》的书中看过。
  记得当时书中的观点大意是:通过该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把握住矛盾的特点,才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地解决矛盾。对于文章中最后那句“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根本没有仔细讲解,当时也就迷迷糊糊地揭过去了。
         后来通读《庄子》,才发现庄子这个故事还是秉承了其一贯的“消极”态度,这个故事并非是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发现困难解决困难,敢于战斗善于战斗,从而战天斗地,其乐无穷(当然现在还有很多人以庖丁解牛这个典故阐述励志及经营方面的事情,也不能说全错,但和庄子的本旨是不大一样的)。
    庄子是说人世间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正像牛身上的大骨头一样磨损着人的生命之刀,要想保全自己,就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批大?s,导大窾”,在筋骨之间钻空子,从而游刃有余,不受损伤。
       游刃有余,正是道家思想的又一个侧面。由此看来,道家思想并不是只强调清高自许,目无下尘。  相反,有些时候,还显得非常地“圆滑”。有弟子问庄子:山上的树没有用不会被砍掉,家里喂的雁(原文就是雁,看意思倒像是公鸡似的)却杀了不能打鸣的,留下打鸣的?先生常说没有用比有用好,现在先生你怎么解释?(“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见《山林》一篇)这里弟子们貌似抓住了庄子理论中的一个BUG,把庄子问得十分尴尬,只好说要处在“材与不材之间”(意思是介于有用和没有用之间)。这样的回答看似近于抵赖,但仔细想想,却也不然。
  庄子和弟子讲“无用比有用好”,其目的无非是让弟子们明达事理,不要为了世俗中所谓的“有用”、“光荣”而舍身损命,有违修道的正途。  但弟子们却胶柱鼓瑟,刻舟求剑一般地不知变通,一味地抱住“有用”、“无用”之分。
  其实有用也好,无用也好,都是避世远祸的手段,何必执着于此呢?     庄子的《养生主》一篇中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意思说做好事不免接近于名利,做坏事不免接近于刑戮,所以最好顺其自然,不偏不斜(“缘督以为经”这句话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说是让气息沿奇经八脉之一的督脉游走,也是一种说法。
    我们在“缮性养生”一篇中再说),就可以明哲保身,可以修身养性,可以高寿善终。     从道家思想来讲,世俗的一切事都并非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乃是修身养真。人生本来就短,世俗上的荣辱本来就没有什么,但是对于一般人,无法超脱世俗,也就不得不应付一下世事。
  前面我们也说过,李渔写过的一段话:“如人忧贫而劝之使忘,彼非不欲忘也,啼饥号寒者迫于内,课赋索逋者攻于外,忧能忘乎?欲使贫者忘忧,必先使饥者忘啼,寒者忘号,征且索者忘其逋赋而后可,此必不得之数也。
    若是,则“忘忧”二字徒虚语耳”。如果世事整天侵扰你,你一头蚤子挠不清,如果能静心修道呢?《庄子·列御寇》中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确实如此,所以庄子专门在他的内七篇中写了《人间世》这样一篇来教导世人。
       《人间世》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  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
  若然者,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
    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意思是说,鲁国贤人颜阖将要去做卫灵公太子的老师,他向蘧伯玉(卫国贤大夫,是得道高人)求教:“如今有这样一个人,他天生凶残嗜杀,对他不用法度管教,就会危害我们的国家;对他加以法度管教,就会危害我自身。
    他的心智刚好足以发现别人的过失,而不能认识自己的过失。象这样的人。我怎么应付他呢?”      蘧伯玉说:“问得好啊!要警惕!要审慎!要端正你自己!表面上最好迁就他,内心里则多存疏导之意。
  即便这样,这两种态度仍有隐患。迁就他,但不要陷入太深;疏导他,但不要心意太露。  迁就如陷入太深,便会跟他一起颠仆毁灭,崩溃败坏;疏导而心意太露,将会被他认为你在争名求誉,从而被他当成异端而招致祸害。
  他如果像个天真的孩子一样,你也像个孩子好了;他如果大大咧咧,你也大大咧咧好了;他如果无拘无束,你也无拘无束好了。做到这一步,也算是没有过失了。      你不会不知道螳螂吧?它奋起自己的臂膀去阻挡车轮前进,却不知道自己根本没有这个本事,正是因为它太自恋了,把自己的能力看得太高。
    警惕啊!审慎啊!即便你从教育他的善意出发,时不时展示展示自己的才智,想以此触动他,引导他好好学习;可你也许忘了,你这样已经差不多等于在做怒臂螳螂了!         从这段文字里可以看出道家对待世事的态度。
  好像有点同流合污、圆滑处世的意思,但也不尽然。汉朝的东方朔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
  汉武帝一生杀人不少,自己的亲生儿子都被猜忌,最后也被逼死,但东方朔进谏时却能逗得汉武帝既开心又达到其目的,像阻止汉武帝大肆奢费扩建上林苑,还有指责汉武帝姑母刘嫖的男宠董偃等事情都是要有非凡的胆气,汉武帝稍不高兴就可以让进谏的人掉脑袋,但是东方朔却以“形莫若就,心莫若和”的方式令汉武帝有所醒却没有祸加于身,也着实难得。
    说来,东方朔给汉武帝吃的是糖衣药片,虽然本质是苦口的,但是他用自己诙谐滑稽的方式让汉武帝咽得很痛快。怪不得神话故事中说东方朔后来跟了东华帝君为仙,道号曼倩(《西游记》中就写过,还和孙悟空吵了两句嘴),又有东方朔偷王母蟠桃等故事,看来东方朔还是有很浓的道家味的。
       道家一向都是在玩世,保身好像是第一位的,道家决不鼓励去死谏无道君王,也不像儒家一样十分推崇宁折不弯,知不可为而为之。       《射雕英雄传》中写郭靖听了范蠡避世保身,遨游五湖的事迹后这样说:“范蠡当然聪明,但像伍子胥与文种那样,到死还是为国尽忠,那是更加不易了。
  ”黄蓉接口道:“不错,这叫做‘国有道,不变塞焉,强者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者矫。’”郭靖问道:“这两句话是甚么意思?”黄蓉道:“国家政局清明,你做了大官,但不变从前的操守;国家朝政腐败,你宁可杀身成仁,也不肯亏了气节,这才是响当当的好男儿大丈夫”。
    这两句孔夫子的话,正是代表了儒家的态度,郭靖是儒家气味很浓的人,所以很自然地就“亲近”伍子胥等人。故而最后他身死襄阳城内。       明代的陈继儒,现在虽然名声不是太响,但在明末,却是一位名倾朝野的大名士。
  其幼年即聪明过人,文名卓著,史称“颖异”。但他在二十九岁时,却绝意仕途,一把火把儒家衣冠统统烧掉,然后隐居于山林,专心著述,闲时就和一批文人、道士、和尚之类的人游山玩水,吟诗作赋。       陈继儒虽然隐居,但却和一些的清寒隐士不一样。
  很多人向皇帝举荐他,他虽然坚决不作官,但吏部尚书闵洪学向皇帝上书说陈继儒是江南名士,应该让他“参政议政”。于是皇帝下令,如果陈继儒有什么建议,一定要奏知。地方官员见皇帝都如此器重,于是纷纷上门谒见。
  陈继儒性子和一般的古怪山人也不一样,对于达官贵人也非常随和,没有与世格格不入的狂态、傲态。  他虽然是隐士,但应酬世务,甚于常人,权贵、名士、乃到庶民百姓,他都乐与交往。因此,他有隐士之名,却无清贫苦困之忧,有官吏之贵,却无升迁案牍之劳。
  故而在当时大为人们所羡慕。陈眉公一生不仕,闲时就编书著书为乐。他著作等身,有《眉公十集》、《文奇豹斑》、《见闻录》、《太平清话》、《古论大观》、《安得长者言》等。  当时明朝已有图书市场,刻书卖钱也是一项产业,陈继儒可以说是书商们的始祖了。
  他著的《小窗幽记》尤其闻名,是一部流传至今、光耀古今的人生箴言小品集,其格言有人称为“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觉、言近旨远、益人神智”。江湖夜雨也很喜欢看,其中意味,多和道家思想一脉相承。       当然,也有不少人讥讽攻击陈继儒,最有代表的是清人蒋士铨。
  他有一出戏剧叫《临川梦·隐奸》,其出场诗就是针对陈继儒的:“妆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终南捷径无心走,处士虚声尽力夸。獭祭诗书充著作,蝇营钟鼎润烟霞。翩然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衙。”其实,江湖夜雨觉得,陈继儒一生未仕,也没有听说过他有什么借官府之力欺压良善的行为,他只是在凡尘俗世里做到游刃有余,从而心得安乐罢了,这并非和道家所宣扬的思想相违,云间野鹤,飞去宰相衙又有什么,只要不蜕化为鹰犬之属就不失隐士本色。
     。

2007-07-04

52 0

回头是岸出自佛教,游刃有余出自道家,舍生取义出自墨家 所以选B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历史学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历史学
考古学
传播学
伦理学
管理学
哲学
语言学
历史学
历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