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大致讲讲《海边的卡夫卡》
海边的卡夫卡
作者:(日)村上春树 译者:林少华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页码:521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9787532743001
·条形码:9787532743001
·版本:2007年7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主人公田村卡夫卡君不是随处可见的普通的十五岁少年。 他幼年时被母亲抛弃,又被父亲诅咒,他决心“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
他沉浸在深深的孤独中,默默锻炼身体,辍学离家,一个人奔赴陌生的远方。无论怎么看——在日本也好,或许在中国也好——都很难说是平均线上的十五岁少年形象。
...全部
海边的卡夫卡
作者:(日)村上春树 译者:林少华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页码:521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9787532743001
·条形码:9787532743001
·版本:2007年7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主人公田村卡夫卡君不是随处可见的普通的十五岁少年。
他幼年时被母亲抛弃,又被父亲诅咒,他决心“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
他沉浸在深深的孤独中,默默锻炼身体,辍学离家,一个人奔赴陌生的远方。无论怎么看——在日本也好,或许在中国也好——都很难说是平均线上的十五岁少年形象。
作者简介
村上春树,1949年生于日本兵库县,早稻田大学戏剧系毕业,1979年以第一部创作小说《且听风吟》得到当年日本的群像新人奖。获得野间文艺新人奖和谷崎润一郎奖的作品――《挪威的森林》――迄今卖了超过700万本,使作者成为日本最畅销的作家。
主要著作有《挪威的森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获谷崎润一朗文学奖)、《舞!舞!舞》、《奇鸟行状录》(获读读文学奖)等。作品被译价至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各地深具影响。九十年代 在美国普林顿大学和Tufts University任客座讲师。
书摘
这部作品于二零零一年春动笔,二零零二年秋在日本刊行。
《海边的卡夫卡》这部长篇小说的基本构思浮现出来的时候,我脑袋里的念头最先是写一个以十五岁少年为主人公的故事。
至于故事如何发展则完全心中无数(我总是在不预想故事发展的情况下动笔写小说),总之就是要把一个少年设定为主人公。这是之于我这部小说的最根本性的主题。我笔下的主人公迄今大多数是二十几岁至三十几岁的男性,他们住在东京等大城市,从事专业性工作或者失业,从社会角度看来,决不是评价高的人,或者莫如说是在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地方生活的人们。
可是他们自成一统,有不同于他人的个人价值观。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保有一贯性,也能根据情况让自己成为强者。以前我所描写的大体是这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价值观,以及他们在人生旅途中个人经历过的人与事、他们视野中的这个世界的形态。
但在这部作品中我想写一个少年的故事。所以想写少年,是因为他们还是“可变”的存在,他们的灵魂仍处于绵软状态而未固定于一个方向,他们身上类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那样的因素尚未牢固确立。然而他们的身体正以迅猛的速度趋向成熟,他们的精神在无边的荒野中摸索自由、困惑和犹豫。
我想把如此摇摆、蜕变的灵魂细致入微地描绘在fiction(小说)这一容器之中,籍此展现一个人的精神究竟将在怎样的故事性中聚敛成形、由怎样的波涛将其冲往怎样的地带。这是我想写的一点。
当然您一读即可知晓,主人公田村卡夫卡君不是随处可见的普通的十五岁少年。
他幼年时被母亲抛弃,又被父亲诅咒,他决心“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他沉浸在深深的孤独中,默默锻炼身体,辍学离家,一个人奔赴陌生的远方。无论怎么看——在日本也好或许在中国也好——都很难说是平均线上的十五岁少年形象。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田村卡夫卡君的许多部分是我、又同时是你。年龄在十五岁,意味着心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碰撞,意味着世界在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游移,意味着身体在跳跃与沉实之间徘徊。我们既接受热切的祝福,又接受凶狠的诅咒。
田村卡夫卡君不过是以极端的形式将我们十五岁时实际体验和经历过的事情作为故事承揽下来。
田村卡夫卡君以孤立无援的状态离开家门,投入到波涛汹涌的成年人世界之中。那里有企图伤害他的力量。那种力量有的时候就在现实之中,有的时候则来自现实之外。
而与此同时,又有许多人愿意拯救或结果上拯救了他的灵魂。他被冲往世界的尽头,又以自身力量返回。返回之际他已不再是他,他已进入下一阶段。
于是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tough),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
《海边的卡夫卡》力图通过十五岁少年的眼睛来描绘这样一个世界。恕我重复,田村卡夫卡君是我自身也是您自身。阅读这个故事的时间里,倘若您也能以这样的眼睛观看世界,作为作者将感到无比欣喜。
二零零三年初春
这部作品的主角田村卡夫卡——一个“世界上最顽强的15岁少年”。
在村上以前的小说中从来没有出现这样的主角,这一次作家用了第一人称来讲述他的故事:“我”是家住东京的15岁少年田村卡夫卡,4岁时母亲带着姐姐离家出走,此后“我”与父亲的关系就一直不好,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孤僻,拒绝与别人交流。
父亲预言“我”将杀父娶母,并与姐姐发生关系。为逃避这个俄狄浦斯式的可怕诅咒,“我”只身出走来到四国的甲村图书馆。馆长佐伯是个近50岁的高雅女士,管理员大岛则是个性别模糊的人物。“我”从大岛处知道了佐伯的传奇身世,怀疑佐伯就是自己的母亲,但却宿命般地爱上了她……15岁少年的漂泊构成了小说的奇数章节,偶数章节则是老人中田的流浪,它们相互穿插,直至最后合二为一。
60多岁的中田独自一人住在东京中野区,经常帮助邻居寻找丢失的猫。一天他被一个自称琼尼·沃克(著名的威士忌品牌)的人叫去,此人说要收集猫的灵魂做一支宇宙般大的笛子,并当着中田的面肢解猫,受到刺激的中田杀死琼尼·沃克并出走。
其实这个被杀的琼尼·沃克就是少年田村卡夫卡的父亲,从这里开始小说的两条线索慢慢合拢。在中田寻找名为“入口”的奇怪石头的过程中,又有天降鱼雨和蚂蟥雨的怪事,甚至肯德基门口的那位山德士上校也出来帮忙,路上遇到的青年在老人死后杀掉了从他嘴里出来的白色异形。
如果说少年的故事主要以现实的描绘为主,那老人的这一部分则充满了魔幻色彩。
不同的时间:一个是近代战争时期的日本,一位即将退休的小学教师在回忆几时年前他的几位学生所得的怪病;另一个发生在现代的日本,一位没有母亲又被父亲诅咒的男孩在决心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之后,独自奔赴陌生的远方。
前一个故事一直在设置悬念:学生到底得的是什么病,为什么集体失忆。由于时间隔得很远,老教师在模糊的印象中艰难地作着挖掘,一会认为是战斗机飞过使孩子受到惊吓,一会又认为山果有毒使孩子误服毒素。真相就在这些似是而非的探究和辩论中渐渐明晰,渐渐现出轮廓;后一个故事是本书的主体,那个叫做“乌鸦”的少年其实就是男孩意念中的灵魂,男孩独特的成长经历使他在深深的孤独中学会寻找到一个并不存在的精神世界里的虚幻人物交谈对象,对方说的话其实就是他自己内心的话,对方为他作的描述不过是其对自身经历的描述。
田村卡夫卡试图在与“乌鸦”的对话中寻找到真正的自己,寻找到自己真正应该奔赴的方向,然而一切都是徒劳的,“乌鸦”的话就像毒药,诱惑着自己,迷惑着自己,并使之最终陷入尴尬的结局。
故事中的樱花、星野、大岛都是极具个性,充满叛逆的人物。
他们一方面对田村卡夫卡抱以兄、姐般的同情与爱护,想竭尽所能帮助这个在宿命嘲讽下绝望地外逃的孩子,一方面自己又身陷道德的囹圄,不断上演可笑、愚昧甚至离经叛道的一幕幕。作者也许试图从侧面说明,在当今社会,人类最应该做的不是忙着拯救他人,而是及时拯救自己。
故事中的情境是带着哲理与思辩味的,故事发生的地点往往是车站、图书馆、单身家庭、或是野外荒郊,这些都是极容易使单独的个体产生冥想甚至幻想的地点,这些冥想和幻想为情节的展开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学术迷雾,读者在享受了迷雾中的兴奋点之后,不得不回到故事的本身去探寻真相,而真相简单明了致极,命运的一个嘲弄的微笑,或是人物的一个想不到身份就堂而惶之揭开了谜底。
让你明白,世界是如此的真切,人与人是如此不同,尽管想象是多么美好。
最后还想说一点,田村卡夫卡最初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远走他乡,这其中有现实因素,也有自身的理想因素。而在波涛汹涌的成年人社会中,各种各样的诡异的力量潜伏在角角落落,企图在一瞬间跳出来明目张胆地伤害他。
而同时,又有各种各样的人愿意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愿意在现实中救援他或在精神上支持他。这些友善或是凶险的潮流鼓动着他不顾一切地冲向了社会的边缘,而最后,田村是靠着自己的力量勇敢地走了回来的。在回返的那一刹那,他也瞬间成长了许多。
这其实是我们每个人很好的入世写照,那年,我们每个人懵懂而莽撞的扎入社会,不也经历了相似的波澜吗?只是田村卡夫卡的经历更加夸张些和写意化一些而已。
《海边的卡夫卡》精彩语录:
尽管世界上有那般广阔的空间
而容纳你的空间——虽然只需一点点——却无处可寻
因为没有人可以理解
因为没有人可以包容
因为没有人可以安慰……
所以才会让人有无处可去的感觉,就是说躯壳可以找到地方安置,可是却没有一个地方可以真正的容下你这个完完整整、纯洁的灵魂!!!
缺乏想象力的狭隘、苛刻、自以为是的命题、空洞的术语、被篡夺的理想、僵化的思想体系——对我来说,真正可怕是这些东西。
幸福只有一种,不幸却千差万别!
幸福的叫寓言,不幸的叫故事!
------------------------------------------------------------------------------------------------------------------
读后感
《海边的卡夫卡》讲的是少年田村卡夫卡,幼年时被母亲抛弃,被父亲诅咒会杀父奸母。
十五岁时他为了逃避这个诅咒离家出走。后父亲被杀,冥冥中一切仿似注定。他在逃避又在追寻事实的真相。最后重返现实的生活中,勇敢的生活下去。
小说的另一条线讲的是一次意外中,丢失了从前的智障中田。
他不认识字,不理解周遭的一切,可以和猫说话。以空空的躯壳过着简单的生活。二条线的在中田代替卡夫卡杀了父亲处交融。宿命中中田担负起扭转乾坤的使命,并最终安静的在睡眠中死去,做回他最向往的普通的田中。
《海边的卡夫卡》除了在交代一个故事外,蕴含着很多东西。
1。首先是生命的无力感。作者写到:尽管世界上有那般广阔的空间而容纳你的空间---虽然只需一点点---却无处可找。
想着自已这个存在,但越想越觉得不具体,甚至觉得自已不过是个毫无意义可言的单纯的附属物。星野君一直热心为一支棒球队捧场,可是对他来说棒球队到底是什么,它的赢能使他多少有所长进不成?释迦门下的****茗荷脑袋不好使十年二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在门口为大家擦皮鞋。
也许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或精彩或平庸都要活着承受。
还可以看到宿命论的影子,一些偶然的必然的因素左右着我们的人生:大岛生下来就是血友病患者,在生理上不男不女;佐伯和男友深爱,可一个偶然,他被当做另一个人被打死,而且不了了之。
。。我们不过是钟表的摆按着规定的轨迹去行进,无力左右什么。
2。文中关于男女的感情,欲望,作者提及原罪。神将我们的另一半劈了,我们也许一世都在寻找惶惶不可终日。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找不着,有些人可能曾经粘到了一起可又分开了。
而关于肉体和爱恋的关系又有几种观点:肉体需要一些发泄,譬如吃饭睡觉,可以和不爱的人交合,达到身体的释放;对精神上爱恋的对象,需要一种灵与肉的交融,那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爱恋中精神上的爱恋还是更重要一些,文中最后卡夫卡选择了离开和永远去记着他爱的人。
同样有着魔幻色彩的《百年孤独》,在最后对于乱伦的产物--家族的最后一员,以被蚂蚁吃掉为结局。而《海边的卡夫卡》中儿子成为母亲幼时恋人的替代物,儿子因幼时被母亲抛弃,渴望得到母亲的爱。
他迷恋永远十五岁的佐伯的活灵,更深爱着五十岁的佐伯,他们交合,并相爱。是弗洛伊德恋母情结的写照。
3。文章的最后,作者告诉了我们要坚强面对生活。
文章的最后卡夫卡想放弃生命,或以一种遗忘的形式来达到逃避生活。
生命是一种累,生命也许怎么样都是乱七八糟,但生命的意义即在于此。经历过的也许是一种痛苦,但如果没有经历,抹去所有的过去和回忆,让过去成为空白。生命以白开水似的状态行进,只是吃着活着,即使可以永远十五岁,也无异于死亡。
最后卡夫卡在母亲的要求下,勇敢的走出了避世的桃园,选择了正视生活,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有时候活着比死更难。卡夫卡有母亲要他永远记着她为支撑,回到现实生活中,并将迎接新的世界,做个最顽强的十五岁的少年。
和文章最初写的遥相互应。命运就象沙尘暴,你无处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当你从沙尘暴中逃出,你已不是跨入时的你了。
4。书中还有很多出色点:青春年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想逃离自已的所在。
迷恋美好,想永远留驻那一刻。星野的内省翻然悔悟,人生不再盲目。由音乐而及的关于不完美及吸引的关系。反应人的自省的一面的叫乌鸦的少年。日本人对于战争的厌恶。等等。都是文章吸引我的所在。
而它并不是通过一种枯燥的说教,来让我感知它。
小说中的魔幻手法:人猫对话,空中下鱼、麻蝗,总在夜晚出现的活灵,入口石,时间永远静止的第三空间,更让这部小说神秘而有强烈的吸引力。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