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生物学

请解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净台

全部回答

2007-03-17

0 0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
  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
  无心无尘,人便死。 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 主旨在心 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释摘自网页,我再谈谈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就常人来讲,如悟到,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足够了。
    对于修证佛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佛法是让人悟得本性的,从而对万事万物没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执着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远找不到本性。禅宗,修证需要极高的慧根。
  现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议,禅宗明理即可,不适合修证,修证要从神秀的渐悟入手,最后到慧能的顿悟,两者缺一不可,离开渐悟谈顿悟,那是口头禅。  。

2007-03-17

80 0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少林六祖慧能的偈语。慧能的这首诗是针对神秀的另一首诗而作的。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叫染尘埃,慧能则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应当承认,慧能与神秀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前提,这就是:吾心即佛,佛即吾心。
    心佛是同一或合一的。不同的是,对这种心佛同一有不同的理解。对神秀来说,心佛同一意味着心明净如台,而身则如草木。虽然如此,这世间仍有草木、镜台和尘镜,总之,仍有某种什么,某种东西。
  然而,在慧能看来,心佛合一,则万物归“空”,原来的万事万物不再作为日常熟悉的某种东西出现,而是作为什么也不是的自身出现,原来叫菩提树的那个东西,现在只是自身,而不是树,原来叫(是)明镜台的那个东西,现在没有任何用处,也没有任何害处,它只是“是”而已,而不再是什么台。
     。

2007-03-17

83 0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是和尚神秀和慧能一段对话。 神秀 (606?-706),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唐高祖武德年间在洛阳受戒。
  五十岁时嗣禅宗五祖弘忍,历六年,升为上座僧。弘忍卒后,移住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开禅宗北宗一派。  卒谥大通禅师。 身是觉悟的根本(菩提是觉悟的意思,以前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觉悟成佛,后世便将此树称为菩提树),心像明镜一样,能照万物。
  物象来时,镜不增加,物象去时,镜不减少。这里的“身”和“心”,实是互文,意思相同,只是为了符合诗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慧能对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生物学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数学
化学
天文学
环境学
建筑学
工程技术科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心理学
物理学
生物学
生物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