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以讹传讹”成语的来历?

“以讹传讹”成语的来历?

全部回答

2007-02-16

0 0

    就句成语的来历而论,读错的责任不在今人而在古人。大家知道,这句话是唐穆宗长庆年间幽州节度使张弘靖说的。据《旧唐书》列传第七十九载:“弘靖……谓军士曰: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同样,《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二也写道:“弘靖……尝曰:天下无事,而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  ”这两部书的字句几乎完全相同,可见宋代的宋祁在编写《新唐书》的时候,大体上是照着五代刘?d的《旧唐书》抄的。
  他没有想到,这一抄就以讹传讹了。   但是,宋代另一个学者孔平仲,在《续世说》中却认为:“一丁字应作一个字。因篆文丁与个相似,误作丁耳。”还有一位鼎鼎大名的宋代学者洪迈,在《容斋俗考》中也说:“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
    以出处考之,乃个字,非丁字。盖个与丁相类,传写误焉。”问题很明白,唐书原文如果是“不如识一丁字”,意思显然不够通顺。为什么不说“一天字”或“一人字”呢?其实,不管用什么字都很牵强,只有说“一个字”才最为妥贴、最为通顺。
  有的人自以为很熟悉古代的汉语,却不一定能够辨别“目不识丁”的错误何在。  反之,读惯了“目不识丁”的人,你能说他是错误的吗?   这样看来,现在一般人公认的成语“目不识丁”分明是错了。
  那末,是不是就应该加以纠正呢?而且,这是不折不扣地读了错字,比念别字还要严重,岂可用“约定俗成”为理由,而轻轻地把它放过去呢!   从前面所引的材料中,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读错这句成语的责任应该由古人承担。
    近千年间,人们既然以讹传讹,变成了习惯,大家也完全懂得了这句的含义,那末,这在事实上难道还不是“约定俗成”了吗?如果勉强地加以改变,岂不会使大家反而觉得很别扭吗?   当然,我完全不反对我们的文化教员,把每个字句的原来意义,都向学生讲解得清清楚楚,让他们知道有几种读法,并且懂得它们的演变过程。
    但是,我们却不能因为学生读了“目不识丁”等等,就批评他们的错误,相反地,应该承认他们这样读也是可以的,不能算做错误。 。

2007-02-16

50 0

    yǐ é chuán é 成语:以讹传讹 — 汉 典 — -------------------------------------------------------------------------------- 【解释】:以:拿,把;讹:谬误。
    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汉 典 — 【出处】:宋·俞琰《席上腐谈》:“世上相传女娲补天炼五色石于此,故名采石,以讹传讹。” 【示例】: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些古迹来以惑愚人。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近义词】:三人成虎、谬种流传 【反义词】:衣钵相传、一脉相承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
  

2007-02-16

38 0

【出处】:宋·俞琰《席上腐谈》:“世上相传女娲补天炼五色石于此,故名采石,以讹传讹。”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舞蹈
文学
文学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