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为什么说创新思维需要一点“机动”?

为什么说创新思维需要一点“机动”?

全部回答

2016-10-14

46 0

    创新思维,是一种极其艰苦的脑力劳动。于是,有人便认为,既然如此,创 新较高的人才是一些苦行僧,是 “面壁十年图破壁”、不食人间烟火的“科学怪 杰”。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创造性劳动,既是艰苦的又是愉快的,而且具有一般 人难以体会到的愉快。
  这是就创造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而言的;不仅如此,就是 在创造性劳动过程之中,也并非都是刻苦、刻苦、刻苦,其中少不了必要的轻松 和愉悦,用科学的语言讲,他们都会从机动中汲取力量,这是创造性劳动中不可 缺少的组成部分。
    有好多实例可以证明“机动”一下是多么必要,以至有人统计有多少发明创 造出现在紧张之余的“一弛”之间。阿基米德是在澡盆里想出浮力原理的,凯库 勒是在温暖的火炉旁做梦时梦到像口尾相衔的蛇一样的苯环结构的。
  ⋯⋯这都是 从机动中汲取力量的明证。因此,可以从一种形而上学的创造观中解放出来,真 正获取创造的激情,创造的信念,完全不必端起“头悬梁、锥刺股”的架势,因 为真正能够发明创造的人,并非靠的架势,而是靠合乎创造规律的既紧张又有间 隙的科研劳动。
    古人云“ 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此言极是。我们之所以主张进行创新思维要来一点儿机动,是基于以下道理的:( 1 ) 汲取知识,贮存知识,刻苦钻研,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 个方面需要的却是必要的“发酵” —— 知识要消化、活化、贯通、领会、运用。
   这一方面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多是深思、沉思,而不是苦思冥想地急于成功。  深 思、沉思是要腾出点时间的。有位科学发明家说得好: “人们常常要与同伴共同 工作,互相切磋,但也要有意识地给自己留下一些独立思考问题的‘余暇’,这 是创新思维所不可少的。
  只有在不受干扰的‘空间’之中,人们才能获得真实的 自己的思想。”( 2 ) 暂时的松弛,并非完全放弃对问题的思考,而是主动地将所思考的。  问题放到“潜意识”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放到 不思考的“潜意识”中后,并不是真的像物品那样放进一个永不开启的仓库中去 了,而是处在暂时睡眠状态,它还 “活着”。前一段紧张的思路,仍然在重新组 合、调整。这个时候,如果哪条游离的思路或关键词闯入有待连接的部位,那 么,豁然贯通的惊喜现象便会出现。
    有所发明的人们之所以往往在睡梦中、睡醒 后、起床前、电车上、旅游中、欣赏戏剧之际出现灵光闪耀的“ 顿悟”,就是这 个道理。( 3 ) 机动,实际上是一种“ 暂停”。也可以说,是对以往思路的暂时中 止。
  这很像一个人在某条路上走了好久,但找不到出口,停下来,东张西望一 番,这就有可能发现真正的出口在哪里。  怕就怕一条道跑到黑,还不知道停下 来,不知走一走回头路。暂停,也是一种暂时的否定,不妨用另一种眼光,另 一种视角,另一种方法加以试探。
  发明大王诺贝尔在讲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就说 过: “我的工作是间歇的,我将一件事放下,等一会儿又重新做起;我差不多常 常这样,不过,凡是我认为可以得到最后成功的事,我总回头去做的。  ”这种诺 贝尔式的暂停,显然是为了寻求新角度、新希望点的。
  ( 4 ) 直觉的出现,往往是在紧张后的一弛之中。贝弗里奇说: “多数人发现:在紧张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悠游闲适和暂时放下工作的期间,更容易产生 直觉。”这是一种经验之谈。其中机理有人认为是: “在频繁的组合中得不出有 益结果的知识,暂停正是为它们提供重新组合的机会,如果这时一种组合是有益 的,那么直觉就会出现。
    明确了以上四点,作为有志创新的人,或作为管理者、领导者就要自觉运用 这些规律,以求获得更多的创新机会。具体来说,就是在制定工作计划、科研计 划的时候,要留有余地,不要以为时间安排得愈紧,愈有利于多出成果。
  不要以 为原定的计划是不可动摇的,从而丧失捕捉计划外、意外创新的机会。  1941年3月发现涤纶合成纤维的J 。R 。惠恩菲尔德指出: “知识虽然能决 定研究方向,但是,意外的因素却能使研究工作增加活力。
  ”在雷达发明史 上,早在1935年雷达诞生之前,就有人在实验室电视*机上经常看到无线电回 波,但那位研究人员被研究计划所框死,没有腾出手来,抓住这个课题,以致被他人捷足先登。  由此也可以看出, “从机动中汲取力量”还包括 “利用一种暂停,捕捉另一种意义更大的目标”的含义,动用得好,可收 “一石二鸟”之功。
  在军事学上, “从机动中汲取力量”是一句名言。在创造学中,它同样应该 是一句名言。希望大家能从这句名言中,获取意想不到的创造力量。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