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写诗的时候出句下一句压平声还是仄声,分别的规律是什么?

的时候出句下一句压平声还是仄声,分别的规律是什么?

全部回答

2007-01-09

0 0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格律不成诗篇。在本栏目的很多投稿中,发现相当一部份作者缺乏对诗律的认识,故整理出一些有关诗词格律方面的基础知识汇编在此。诗词课堂的资料发完后,会举办一些相关的征诗活动,供大家交流练习,共赏好句,共析瑕疵。
     声明:《诗词课堂》系列的资料皆采编整理自互联网共享资源,仅供众诗友参考学习用。        一、诗律浅说      【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   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   熟。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  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   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   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近体只有五言、   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   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古体可以在偶数句   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   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   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   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
  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   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   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   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
  近体诗只押   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   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   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   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   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      楸树馨香倚钓矶,   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   可忍醒时雨打稀。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        又如第二首:      门外鸬鹚去不来,   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   一日须来一百回。      “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现在普通话中也不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   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   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   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   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   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   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   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   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   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   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   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   福’的意思。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   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   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   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一类是以塞音t,   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  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   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
  以t,p,k收尾的入   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   气爆破出声。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  比如英文   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   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   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   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分得清清楚   楚,分别读做ik,it,ip)。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   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   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
  前面“天子万福”的“福”字   就是这种情况。  常见的入声变平声字有:      一画:一   二画:七八十   三画:兀孑勺习夕   四画:仆曰什及   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   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   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   九画:觉(觉悟)急罚   十画: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   十一画:族渎孰斛淑啄脱掇郭鸽舶职笛袭悉接谍捷辄掐掘   十二画:菊犊赎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凿博晰棘植殖集逼湿黑答插颊   十三画:福牍辐督雹厥歇搏窟锡颐楫睫隔谪叠塌   十四画:漆竭截牒碣摘察辖嫡蜥   十五画: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额   十六画:橘辙薛薄缴激 。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舞蹈
书画美术
书画美术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