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商业/理财 经济

我国的利率政策

我国现行的利率政策是什么?

全部回答

2007-01-06

0 0

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我国现行的利率政策:一是提高了利率水平;二是扩大了利率差别;三是实行优惠利率和加罚息制度;四是强化了金融体系内部的利率制度。

2007-01-20

425 0

现行的利率政策是 活期2。25%

2007-01-16

461 0

    看看下面,似乎有帮助? 对我国现行利率政策的思考 刘先兰/陈宝玉 利率政策是一国经济政策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与其它经济杠杆配合使用。利率作为经济杠杆是货币当局可操纵的经济变量,其运用就在于可根据国家的货币政策所确定的利率政策等通过利率的变动达到影响经济运行的目的。
     我国现行的利率政策:一是提高了利率水平;二是扩大了利率差别;三是实行优惠利率和加罚息制度;四是强化了金融体系内部的利率制度。 一、现阶段我国利率政策的实际效果 现行利率政策比较灵活地运用了利率杠杆,发挥了利率在调节资金供求,促进生产、疏导流通、引导消费等方面的作用。
     (一)、在信贷资金供求方面,利率杠杆对储蓄存款的影响显著。 我国现阶段城乡储蓄存款总额的变动有两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居民收入的变动和储蓄存款实际利率的变动。
  我国居民的储蓄动机主要是预防动机和获利动机,前者受利率变化影响较小,只有当物价变动较大时,才对储蓄存款有较大的影响。  后者则受利率变化影响较大,当存款的实际利率为正值时,居民出于获利需要,而将一部分消费收入转化为储蓄存款。
  随着我国居民的金融意识不断增强,这部分储蓄存款逐渐加快,对利率的弹性也越来越大。 (二)储蓄存款的实际利率对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零售物价指数和居民消费倾向起到了较明显的调节作用。   近几年随着储蓄存款利率的调高和调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也随之上升或下降约0。
  01%,这表明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在这方面是行之有效的。居民的消费倾向即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91年的两次利率下调,居民的消费倾向有增强的趋势,市场疲软的状况有所缓解。93年的利率上调,居民的消费倾向有减弱的趋势,经济过热有所缓和。
     (三)利率杠杆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产生重大影响。 93年的利率调高,使居民储蓄存款的实际收益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由于利率提高及保值储蓄的开展,使得居民储蓄存款有所增加、储户的利息收入增加。
  另外,贷款利率水平的提高,使企业贷款利息支出有所增加,但贷款利率上升幅度缓慢,按有关规定,银行按贷款利息收入的33%上文所得税,所余利润全部上交,再由上级行拨一定比例下报一部分利润,使得利率对国民收入再分配产生了明显影响。
     二、我国现行的利率政策存在的问题 利率政策取得一定作用,但与这些年其它经济杠杆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相比,利率远远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国现行的利率政策还存在着矛盾。
   (一)现行的利率结构存在着不合理之处 1。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之间往来利率存在着制约专业银行盈利的问题。   专业银行吸收的定期存款利率普遍高于它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利率,而专业银行由于受贷款规模的控制,不能将吸收的存款在扣除准备金后全部用于贷款。
  事实上是专业银行吸收的存款越多,银行成本就越高。另外专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取得的任何期限贷款利率与专业银行半年期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相仿,这样严重影响了专业银行的经济效益,抑制了专业银行经营的积极性。
     2。专业银行在存贷款利率上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因素。 首先,在定期存款利率和固定资产贷款的对应利率上差距过小,专业银行的盈利仅仅处于保本点甚至低于保本点。如现行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存款利率分别为9。
  15‰、9。75‰、10。20‰, (其中三年期还有保值贴补)固定资产贷款的对应利率为10。  2‰、11。25‰、12。6‰、 ,表面上二者有一定差距,但实际上差距很小,期限长的贷款利率较低,而且考虑手续费营业税,贷款就会变得微利甚至无利可图。
  因此,现行的利率结构给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造成了束缚。 (二)目前我国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和企业内部机制不健全阻碍利率政策的正常发挥。   1。总供给与总需求表面上是供给大于需求,实际上是有效供给不足。
  当前银行大量发放工业流动资金,尽管投入多,但事倍功半,由于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不合理,产品大量积压。随着进行的商业流动资金的投入,实质上是完成工业库存向商业库存的转化,社会总库存并没有减少。
    但这却造成了我国目前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假象,另一方面随着居民工资收入的增长,有效供给不足,只能造成储蓄存款的增长,而对于利率高低反映迟钝。所以,调整利率的前提是产业结构的调整。
   2。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目前还没有完全达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能力,企业经营职责不明、企业生产经营风险还没有真正与个人职工挂钩,企业各项资金占用日益加大、三角债居高不下、企业资金周转减慢,产品成本大幅度上升,但贷款利息所占产品成本比重日益减少,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却不断上升。
    再加上利率的高低对经营者个人毫无直接的利益关系,他们对资金价格根本不加考虑,因此利率对于他们几乎不起什么作用。 (三)政府对银行的干预,使利率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我国经济建设资金长期紧张,这是多年来无法改变的趋势。
  在整个资金市场需求大于供给的状态下,贷款规模对社会资金的调节作用明显大于利率对资金供求的调节作用。  造成这种不正常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地方保护主义的结果,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利益靠上项目,上产值来取得财政收入和税收,从而解决本地区职工工资。
  同时,人情贷、点贷也时有发生。因而企业不管利率高低都要拼命争取贷款。这既损害了银行的利益,又造成了企业的信贷需求膨胀。 (四)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和专业银行企业化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主要体现在农业贷款方面,扶持农业是我国一项基本产业政策。
  过去,在农业贷款利率上,都体现了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农业贷款的利率都明显低于工商业贷款利率。现行利率则不然,按照中央银行制定的基准利率,虽然农业贷款和工业贷款在利率上体现了区别政策,但实际上由于一般农业贷款均由信用社发放,信用社又是自负盈亏的合作金融组织,它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种植业贷款也要按基准利率上浮20%左右,这样农业贷款利率实际上高于工商业流动资金贷款利率。
    显然,这与优先扶持农业的产业政策相背离,农业利润率原本就低于工商业,在贷款上又得不到优惠,长期这样,则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振兴。 三、对我国现行利率政策调整的几点设想 正是由于目前的利率政策存在着许多弊端,必须进行改革,使之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生活中的杠杆作用。
     (一)建立合理的完整的利率体系 现行的利率体系,在基准利率中,没有按产业政策制定差别利率,对级差收益较大的专业银行之间,也没有制定有差别的再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还有一些利率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因此必须完善利率体系。
   合理完整的利率体系,必须建立以央行利率为基础的市场利率体系。  改革利率、变集中统一管理为国家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变单一结构为形式多样的差别利率结构,变央行直接调控为国有商业银行间接调控。
   农业贷款利率应该低于工商业贷款利率,平均利润率低的部门的贷款利率应低于平均利润率高的部门的贷款利率,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再贷款实行差别利率,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的准备金率。  适当调高活期存款利率,使之较接近于正常的物价指数,以发挥利率在优化银行负债结构中的调节作用,促进组织低成本资金,提高其在银行存款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对定期存款利率,可适当下调。对于贷款利率有必要采取微调方式,适时适度地提高,以解决银行存贷款利差过小甚至倒挂的矛盾。   (二)优化宏观经济环境,创造有效利率政策的经济基础。
   现行利率政策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之一是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不佳,企业经营不利,贷款占用过多所引起的。我国长期以来在经济管理上只注重产量,而在技术进步、降低消耗和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指标上都没有约束力。
  再加上地方政府一味地强调产值保财政收入,盲目上项目,使国家和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原本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更加畸形,一些企业发生严重亏损,银行贷款大量呆滞。  再加上国家经济政策不配套,企业不顾降低物耗和提高设备利用率,使得企业经济效益恶化。
   利率政策要充分发挥作用,首先必须清理宏观经济环境,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建立健全企业监督机制、压缩不必要的项目、缓解供大于求而有效供给不足的状况、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进一步把企业推向市场,对亏损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造和改组,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真正把职工利益和企业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使得人人关心企业的经营和负债。由于利率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利润,他们就会设法降低资金价格,以尽可能少的资金产生出尽可能大的效益,从而使利率杠杆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同时,企业应以全新的观念来认识银行业,银企之间应建立一种风险共担、荣辱与共的新型关系:企业申请贷款,必须首先考虑到能否产生效益、能否按期归还贷款。利率这个调节杠杆随时提醒贷款企业减少占用,合理利用信贷资金。
   (三)减少政府行政干预,正常发挥利率作用。 我国存在着信贷需求膨胀、经济过热现象。  国家政策稍一放松,就会出现争投资、争项目的局面,这是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领导政绩产值化的倾向,从而降低利率杠杆作用。
   当前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佳。各级政府要理解银行的困难、支持银行业加强经营管理,避免政府点贷和要求银行优惠利率贷款的发生。各级政府抓经济必须首先把银行作为企业对待,考虑到银行的承受能力,积极维护银行的经营自主权。
    特别是上项目要贷款,必须把企业的盈利水平和银行存贷款利率相挂钩,。把企业效益和银行效益相挂钩,既要积极争取资金,更要积极督促企业归还银行贷款。 对政府的行政干预,银行要尽量避免,以促进自身业务的发展。
  对政策“点贷”项目,要突出重点合理支持,积极组织力量,对“点贷”项目进行考查论证,向政府提供这些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不能贷的坚决不贷。   (四)结合专业银行的商业化,进一步深化利率改革。
   专业银行商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银行要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企业。盈利性作为专业银行的最终目标,因此它的资金投向和投放量首先取决于能否取得最佳收入。利率的高低、利率结构是否合理是专业行取得最佳收入的重要保证。
    专业银行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对象,是利率杠杆的被调节者,及时对央行基准利率的变化作出灵敏的反映,及时调整自己的利率策略。中央银行对社会生产中急需发展、限制发展和一般性行业可实行高利率政策,以刺激专业行增加贷款、提供信息帮助;对于那些限制发展的行业,则采取低利率政策,使专业行没有向其贷款为兴趣,以达到缩减的目的。
     综上所述,开展金融活动,必须突出利率手段在微观和宏观层次中的作用,促进现有社会资金的节约使用和高效运转,优化现有资金在社会范围内进行有效配置。 (作者单位:铜陵市农行)* 【原文出处】安徽农村金融 【原刊地名】合肥 【原刊期号】199512 【原刊页号】9-11 。
    。

2007-01-07

459 0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在不断加速,而宏观调控也在不断深入,进入2005年以来,先是在央行发布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对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战略再次进行了总体部署,指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在于建立起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定价机制。
  然后在温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随着央行在3月1了日调整房贷和超额准备金利率,以及美联储不断加息的刺激.目前国内对中国利率政策再度关注,我们认为,对此应从利率基准、利率定价和利率结构三个角度观察当前中国的利率政策。
     第一重视角:利率基准   日前周小川行长在多个场合指出,央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应该疏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形成有效的利率基准信号。  因此,观察中国利率政策趋势的一个较好视角是观察央行对利率基准的灵活调整。
  在此我们应注意中国央行的利率基准、美联储的利率基准,以及中国的金融生态对利率基准的影响。   (一)央行基准收益率曲线有待完善   中国央行一度进行相当繁琐的利率管制,各种利率达到370多种;此后虽然逐渐合并并大力推进市场化,但迄今为止,央行仍需在形成清晰有效的利率基准上深入完善。
    目前央行应关注的利率仍有央行票据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回购利率等多种,这些利率水平密切相关,但央行票据利率和国债利率之间的跨期衔接仍有待完善,以形成类似美国联邦基金利率那样清晰的利率基准。
  从第一季度的利率基准来看,3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1.98%,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33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1.70%,同比低0.23个百分点,环比低0.35个百分点,显示出银行流动性充沛。
    这为央行进一步调整利率基准.形成基准利率收益曲线创造了有利环境。   (二)日益提速的美元加息政策的影响加深   没有人能够否认,美联储基准利率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它国家央行的货币政策,中国也不能避免来自美国的政策外溢。
  过去5年的经验数据显示,在人民币利率基准持续低于美元时.中国资本外逃情况缓解,取而代之的是资本内流。  过去20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定价的经验公式为:联邦基金利率=8.5%+1.4%×(核心通货膨胀率-失业率)。
  目前美联储加息的目的,从技术层面看已经偏离上述公式,受制于经常项目赤字、财政赤字和房地产状况。由于美国贸易赤字差不多占其GDP的6%,这种局势比发生美元危机的1985-1987期间还要严重:美国财政赤字大约占其GDP的4%,因此疲弱的美元需要持续加息来吸引机构投资者。
       从基本趋势看,美联储加息步骤将会继续按照预期实施,且进程和速度会有所加快,利率基准将在原来预期的3%至3.5%上升到4%至4.5%。特别是由于石油价格上涨和消费抑制性因素,通货膨胀潜在上升将是美元基准利率加快步伐的依据,其实质则在于保护美元投资信心,促进资本流动数据对美国经济的支撑需要,缓解美国双赤字的压力和风险,达到实际意义上维持和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
    应该看到,美元利率基准的变动必然会推动人民币基准汇率的调整幅度和节奏。   (三)金融生态掣肘利率调整步伐   毕竟利率基准要有助于平抑经济周期,形成商业银行合理的利率定价。
  根据银监会的统计,2004年,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176亿元.比年初减少394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2%,比年初下降4.6个百分点。  但从中国金融生态的角度来考虑,可能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一是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分别减少了3499亿和447亿,但不能忽略的是,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去年剥离了3000多亿的非信贷类不良资产;二是银行贷款长期化趋势明显,这多少使得我们在估计信贷违约率时可能产生偏差。
       简要的结论是:考虑到美元利率基准不断提高,中国金融生态依然严峻这两大因素,央行需适应当前这些变化并形成方向清晰有效的基准利率。   第二重视角:利率定价   中国利率市场化成败的关键,不仅在于央行形成清晰和有效传递的利率基准,还在于金融机构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形成运用利率机制衡量风险,合理定价的能力。
    在此我们应注意关于银行体系的存款定价、贷款定价和存贷款利差的趋势。   (一)储蓄心态趋稳,存款定价弹性仍需创新   即便存款利率存在下限,但中国银行体系的存款利率仍然趋于多样化。
  目前在存款定价方面,出现了储蓄意愿和期望回报均双双上升的趋势。根据央行的调查,今年第一季度,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人数占比为40.3%.创历史新高;认为“更多消费(包括借债消费)”最合算的人数占比为30.4%,较上季微降0.1个百分点。
    从居民拥有的最主要金融资产看,选择“储蓄存款”的人数占比上升。因此似乎居民储蓄心态趋于稳定,这折射出稳定存款定价的必要。   但同时,另外一些因素也仍然存在。第一个因素是人民币存款虽然增速较快,但同比仍然少增加。
  今年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6.9万亿元,同比增长15.6%。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5.6万亿元,同比增长15.9%。1—3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1.2万亿元,同比少增223亿元。
  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存款增加9691亿元,其中定期存款增加6964亿元。活期存款增加2727亿元。金融机构外汇各项存款余额1628亿美元,同比增长10.9%。  1-3月份外汇各项存款增加80亿美元,同比多增加104亿美元,从中折射出存款人对存款定价的基本姿态。
  第二个因素是,商业银行系统今年推出的各种理财工具预期回报水平不断提高,这折射出银行对存款定价的某种姿态。第三个因素是,在今年理财产品预期回报提高的同时,到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仍然高达4.1796,同比微降0.11个百分点,环比微降0.2个百分点,加之银行存贷比偏低,折射出银行流动性相当充沛,这一现象和第二个因素是有冲突的。
    上述三个因素暴露出,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其在存款定价方面的弹性仍有待改善。   (二)贷款差别定价竞争初现端倪   从2004年10月28日开始,央行取消了贷款上浮的限制,商业银行可以自主企业和具体业务的风险状况进行定价。
  目前的趋势是,央行将主要负责基准利率的调节,其余不同种类的利率水平将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  哪些商业银行能够运用更准确的利率杠杆,对不同风险状况的客户进行准确定价,这些银行就能够以合理的价格争取优秀的客户.也能够以合理的利差争取中小企业等风险相对较高的客户。
  商业银行的竞争将真正从原来的规模竞争转向价格竞争,转向风险定价和金融创新的竞争。3月末,铝p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8.5万亿元,同比增长13.0%;人民币贷款增加7375亿元,同比少增976亿元。
    一方面贷款增速相当平稳,落在预期调整目标之内;另一方面,银行是否灵活运用了贷款差别定价,仍然有待观察。   (三)存贷款利差仍存在扩展空间   衡量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性指标,并不在于银行的资产规模等,而主要在于净利差水平、资产回报率,资本回报率等,特别在目前中国银行业依然以存贷款利差作为主要盈利来源的业务环境下,是否仍有扩展存贷款利差决定了银行盈利能力能否维持在较好水平。
    不少研究者强调,外资银行之所以积极希望拓展人民币业务,主要原因是在于人民币业务的官方利差较大,如当前事实上的存款负利率和相对较大的贷款利差,成为银行重要的活力来源。而当前的实际情况也许并非如此。
  以香港市场上的几家国际性银行为例,尽管近年来香港市场上的贷款竞争十分激烈,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国际性的商业银行的净利差都分别高达3.22、2.80个百分点。  中国的国有银行中,中国银行的净利差仅在1.7个百分点左右.中国工商银行也仅仅在2.01个百分点,定价能力表现得最强的上海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也只有2.44和2.36个百分点。
  可以预料到的是,在引入利率市场化的竞争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存贷款利差仍然相对较小,中国的商业银行之间的分化会更为剧烈,那些不能准确对风险进行定价的商业银行的净利差会继续降低.即使这些银行的存贷款规模扩张得再快,盈利能力也并不会相应上升。
       简要的结论是:存款人心态趋稳但预期回报趋升.银行存贷款利差仍然存在进一步调整的空间。   第三重视角:利率结构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显示出,利率水平决定子央行的基准利率,以及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定价能力两个因素。
  此外不应忽略的是,央行持续优化利率结构的努力,其重要性丝毫不下于调整利率水平。  在此我们应注意利率期限结构、通货膨胀结构和利率结构、敏感资产价格和利率结构之间的关系。   (一)经济景气周期影响利率结构   一般而言,经济总是有波动的,对波动性的描述被概括为真实商业周期,宏观经济从谷底走向扩张阶段,往往伴随利率平稳上升的预期:从扩张走向景气高峰时.则是一轮急剧加息的利率政策预期;从景气巅峰跌入萧条时,则会伴随一轮急剧减息进程,这种真实商业周期的波动导致利率调整也带有周期性。
       作为稳健的商业银行.其利率风险管理的一般思路是:在波谷阶段,银行应持有短期资产,以锁住低成本融资,随着利率的增加,逐步延长资产的到期日。同时也逐步缩短负债的期限。
  在波峰处,以较高的收益锁定固定利率资产,并保持短期负债,随着利率下降.逐步缩短资产的到期日,并延长负债的期限。  根据央行的统计,截至2005年3月,新增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为46.7%,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居民的贷款余额中,中长期贷款的比重仍然相当大,分别达到了38.6%和66.7%。
  再考虑到商业银行所持有的两万多亿较低利率的中长期国债,可以说目前银行业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利率结构和经济景气周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从当前的金融趋势看.目前较佳的利率结构应是短期利率适当高企,以抑制投资过热;同时中长期利率维持相对稳健,以保持经济中长期增长的活力。
    但在目前的货币传导机制和金融微观基础之下,央行通过调控达成上述利率结构仍有相当大的难度。   (二)通货膨胀结构与利率结构密切相关   在这方面有一些因素需要予以关注。
  第一个因素是核心通货膨胀的测定问题。所谓核心通货膨胀是剔除了食品和能源价格之后,反映通货膨胀中长期趋势的指数,它当然同时也就决定了长期利率的基本走势。  我们通过多种口径测量显示,中国核心通货膨胀趋势支持利率中长期结构基本稳健。
  第二个因素是上游通货膨胀指数和下游通货膨胀指数之间的关系。历史数据表明,中国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在2004年并没有有效地传导到生活资料价格上涨。2002年11月,国内生产资料价格开始上扬,而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则迟了14个月,直到2004年1月才显现出来;目前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价格同比涨幅的差距仍然从2004年初的4%持续扩大,企业的生产成本快于产品价格的上升,利润增长速度已经从过去两年的持续超过30%回落到目前的不足17笼。
    目前上下游通货膨胀走势的明晰化,不仅决定了利率调整的方向,也决定了进一步优化利率期限结构的必要性。   (三)敏感资产价格直接影响利率结构调整   这些央行予以关注的敏感性资产包括资本市场和不动产市场等的价格走势。
  例如今年3月份开始,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央行将现行的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回归到同期贷款利率水平.实行下限管理,下限利率水平为相应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商业银行法人可根据具体情况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内部定价规则;不久又再度调整了对房地产贷款的罚息处理力度。
    因此可以预期,央行未来利率政策的调整,将会越来越充分地考虑敏感资产价格问题。   综上所述,观察中国当前利率政策,应从利率基准、利率定价和利率结构多方面考虑,这三个因素共同决定了利率的总体水平和细节特征。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商业/理财
经济
贸易
保险
银行业务
经济研究
股票
商务文书
创业投资
财务税务
企业管理
产业信息
个人理财
基金
外汇
金融
证券
银行
黄金
期货
财政
商业
房地产
经济
经济
经济指标
微观经济
通货膨胀率
物价上涨
市场需求
国民经济
利率政策
经济预算
财政分权
世界经济
货币贬值
收入分配
政治经济
经济访谈
经济合作
宏观经济
通货膨胀
市场经济
贸易经济
资本经济
区域经济
经济体制
经济增长
国有经济
财政赤字
通货紧缩
宏观政策
经济效益
p2p
中外企业
中小企业
供不应求
资本运作
供求关系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