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历史学

清军为什么打不过八国联军

全部回答

2006-12-01

0 0

     战斗力低下的根源,再推军治。   首先,指挥不力。   清廷内因为有"和""战"两派之争,所以一开始就没有坚决抵抗的决心和部署。在6月17日大沽口炮台失陷之前,一味退让避免作战,当大沽口炮声响起还没有完整统一的军事部署,6月19日西太后召开第四次御前会议决定宣战,然后才下令前线总指挥裕禄抵御洋兵,防护大沽炮台,不可"任令洋兵直入"(此时炮台已失,天津开战)。
    6月21日发布宣战诏书,同时号令各省选将、练兵、筹饷诸事通盘筹划,"共挽危局"。并且还致电转告德国外交部,"切嘱停兵,再议善后"。   而开战后的前线总指挥裕禄则又犯了一个消极防御的错误,说"必须先将紫竹林(天津使馆区)洋兵击退,然后会合各营,节节进剿,直抵大沽,方可得手。
    "其先保天津、再夺回大沽口战略的结果,使敌人越来越多的后援由大沽口从容登陆,兵力很快由开战时的三千人增至一万,直到像裕禄所说的"敌兵麇集,其何能支?"最后,"武卫前军总统直隶提督(指挥官)"聂士成于七月九日战死,天津于七月十四日城破失守。
  此时清军仍取消极防御节节抵抗战略,退至运河边儿上的杨村等地扼守。     二十天过去,敌军先后三次召开各国军事代表联席军事会议,统一指挥,补充兵力。   8月4日,兵力增至一万六千余人的"联军",兵分三路大举向北京进发,5日,突破清军防线;6日以后清军则放弃了抵抗,纷纷不战而退,裕禄见此,知"事不可为"而"以手枪自击,登时气尽。
    "此后,尽管清廷又临时搬出一位总督大臣前来指挥,无奈巳是兵溃如山倒,清军在联军的一路追击下,"受创极巨"。联军沿途几乎未遇任何抵抗,便于12日占领了通州,兵临北京城下。
  联军在通州又"寻获军械粮饷甚多,所得米谷,尤不计其数。   在北京的防御作战中,13日夜开始战斗,14日下午2点有一个门被攻克,随即西太后便率众位朝中大臣弃城而逃,三万守军尽管"护驾"走了一部份,其余仍坚持抵抗,另外两个门当晚才被打通。
    皇宫守军一直战斗到16日晚才撤出了皇宫。这几天的战斗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没有统一指挥的状态。   其次,步调不一。   在敌海军攻打大沽口炮台时,我炮台守军"计步炮各队,约有二三千人。
  所用之军器,内有大口径之炮甚多,且皆新式,大略非克鲁伯厂所造,既亚莫斯托朗厂所造者;若旧式军器,则更不计其数也。  "而敌军则是十余艘军舰和"一个由九百三十五名六个不同国籍的士兵所组成的陆战部队"。
  炮战中,炮台守军起初"击坏敌船六只","复差人密约鱼雷艇开炮协同。。。。。。。始终并不援应。"以后炮台守军"子弹告匮","后路又无接应","腹背受敌"以致炮台失守。与海军舰船缺乏协同,这是军种之间互不协同。
       防御杨村时,清军新任前线指挥总督大臣李秉衡率援军刚到一线进行部署,各原守军均不领命,脱离既定阵地,自行其是,各顾逃生。该大臣事后向皇帝秉报时说:"我连日目击情形,军队数万充塞道途,闻敌辄溃,实未一战。
  所过村镇焚掠一空,以致臣军采买无物,人马饥困。”上令不行、上禁不止,这是上下级之间互不协同。     还有,在津、京保卫战中,虽然清军统帅荣禄也调动了袁世凯的"武卫右军"采取行动支援天津并钳制洋军,但袁世凯为讨好洋人和保存实力,行动迟缓,所派6营部队(约七千人)直到天津陷落后才赶到;此后其又干脆和反战派大臣一同搞了个所谓"东南互保",拒绝同八国联军作战。
    所以,此仗使得武卫军前、后、左、中军除左军马玉昆部外,几乎全部崩溃,唯有袁世凯的"武卫右军",非但没损失而且还从一万人发展到近二万人,成为当时最大的一支正规军。座山观虎斗,只顾自己不管别人,这是友邻军之间互不协同。
        仅凭这几点就可看到,那是一个腐败的政府指挥着一支腐败的军队、所进行的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  史中所描述的各种场景,使我不仅想起另一次战争,那是其后三四十年的抗日战争;由清军想到七七事变时的国军。
  面对外敌入侵,国之将亡,蒋介石抱着"攘外必先安内"这一西太后的训条,上百万大军在十几万侵略军面前斗志尽丧、望风而逃。要不是八路军在平型关打了个大胜仗,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打破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真不知那个蒋家王朝的国军将以什么样的战绩载入史册。
       再想想此后又十年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国民党军,特别是在辽沈、淮海战役后期中的国民党军,不也是这样指挥无力,步调不一、毫无斗志、闻战即逃吗?!这一段历史距离我们最近,所以知道的情节场景也最多。
  由此及彼再去猜想八国联军时的清军形象,自以为与后来的国军也差不许多。     "战争'以剑代笔'的政治。"这是列宁为战争做的定义。他曾进一步解释说:"怎样找出战争的'真正实质',怎样识别它呢?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应当研究战争的政治,研究正在导致和已经导致战争的政治。"一百年前这场与八国联军所进行的战争,尽管它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但是作为反侵略的一方,战之不胜是因为军队无能,而军队无能是因为政冶腐败。
    政冶腐败,军队无能,这就必然决定了它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一个腐败的政府指挥着一支腐败的军队,。。。 。

2006-12-03

166 0

这其中的原因可就比较多了.从战略上,战术上,到战役指挥,从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技术上的比较到参战人员的意志的较量,从战争的性质到社会各阶层的态度,从社会的发展阶段到政治的阶级属性,从种种比较上看,虽然物质上占了下风,但还是有胜利的可能,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失败却是一种必然.

2006-12-02

137 0

因为清政府太腐败,还有武器不如人家

2006-12-02

153 0

支持上楼楼主的意见:精神上的腐朽、懦弱与封闭无知,物质上的落后,政治上的昏庸、腐败和无能以及组织上的混乱。反正能打败仗的因素都集中到一起了,也算是难得。

2006-12-02

153 0

精神上的腐朽、懦弱与封闭无知,物质上的落后,政治上的昏庸、腐败和无能以及组织上的混乱。反正能打败仗的因素都集中到一起了,也算是难得。

2006-12-01

167 0

    各位朋友啊,已经是21世纪了,难道我们还要照抄上个世纪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吗? 为什么八国联军要打过来?是谁挑起的战祸?是咱们的义和团啊! 义和团的起因是复杂的,中国北方广大贫苦农民要给自己的穷困找到一个发泄的对象,人数相对较少的传教士和“教民”就成了靶子。
    当全国各地的传教士和新教中国人被抢被杀的时候,当德国公使无缘无故在北京街头被枪杀的时候,西方列强自然就有了出兵的借口。西方人的特点是,侵略也是要找借口的。这时候我们给了他们一个最好的侵略借口。
   义和团的乌合之众,自然不是洋人的对手。上阵的清军,也都不是战斗力强的部队。  当时中国仅有的现代化军队是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在战前就全部开到山东镇压义和团去了。老袁诡计多端,最后派北上的部队居然是刚招的新兵,训练有素的老兵都躲得远远的。
  以袁世凯年轻时在朝鲜的所作所为来看,不是个怕死的软蛋,但他毕竟知道洋人是怎么一回事,还是给大清国(其实也是给他自己)留着那些精锐吧。   当时的主战派,比甲午战争时的主战派更差。
  甲午时的主战者还有些民族气节(例如翁同?),只是稀里糊涂不懂得外部世界而已。庚子年间的主战派,完全是一群败类,平日贪污腐化,战时胡说八道。 至于乱哄哄的义和团群众,根本就没有战斗力,起哄还可以。
  例如几万拳民包围北京西什库教堂,里面只有两三百洋兵和日本浪人保护着上千妇孺,居然能坚持到联军进入北京。  有人说是因为慈禧保护,可慈禧只是派人往里面送了蔬菜和西瓜而已。给你几个西瓜,你能抵挡住几万愤怒的群众吗? 袁世凯避战和东南互保是保护中国不彻底亡国的最佳选择。
  对于李鸿章和张之洞这些了解外部游戏规则的大员们来说,他们深知八国联军师出有名且战斗力远远高于中国军队,即使动员全国力量也不可能抵挡洋人的进攻。   战争结束后,所有发起东南互保的大臣们都没有受到任何惩处,说明连慈禧太后都觉得他们这样做是对的。
  李鸿章忍辱负重到北京与洋人谈判,虽然开出了天文数字的赔款,但最终还是保住了国家的完整。否则,中国就不是今天这个局面了。 八国联军各有特色,俄国和日本兵杀气最重,烧杀抢无恶不作。  英国军队其实不是英国人,而是从威海派来的“中国军团”(山东兵)。
  美国军队,咱就不好说什么了,战后只有人家美国将赔款退了回来,办了清华大学,于是有了我们今天的这些政治局常委们。 到了21世纪,不要再受那些过去极左教科书的蒙蔽了。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历史学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历史学
考古学
传播学
伦理学
管理学
哲学
语言学
历史学
历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