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职业教育 会计资格考试

高校传统预算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高校传统预算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全部回答

2017-05-06

53 0

    (一)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高校的办学经费基本上靠国家财政拨款,学校只是按照上级批准的拨款计划编制预算,简单地按开支标准管理支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其他管理部门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预算编制,只是被动地接受财务部门下达的预算指标,未能充分调动各部门理财的积极性。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目前的预算体制比较多地考虑了上级财政管理的需要,实行的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模式。而许多高校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预算的编制按照上级部门的需求,做到收支平衡。
  预算批复后,学校需按照事业计划把预算下达到二级单位或基层单位。  如果预算在编制过程中缺乏与执行部门的必要沟通,下达的资金预算不能满足二级单位的需要,或者缺乏严格的控制支出措施,容易产生一级预算平衡、二级预算失衡的隐患,其结果是总体上平衡,实际上并未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同时,很多高校当前预算的编制方法实质上仍然采用“基数加因素”法,并未真正采用“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等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  “基数加因素”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其是增量预算,易于形成刚性支出,不利于支出数额与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况且“基数”是多年形成的,其中包含有不科学和不合理的因素。
     (三)预算执行力度不够   由于很多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网络和科学的管理程序,缺乏严格的监督制度,执行的随意性很大,实际中经常出现预算经费指标的挪用,寅吃卯粮,造成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失去保证,或形成预算执行赤字。
    同时,资金的收支随意性大,缺乏统一的筹划和控制,资金使用混乱。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资金体外循环严重,事前监督不严,事中控制不力,事后审计监督因受多种因素影响效果不佳,因而不具备高校预算大收大支的全口径预算的特征,既无法反映预算资金全貌,也不利于考核预算执行情况。
       (四)预算考核评价弱化   大多数高校没有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考核、评价功能,对高校内部各学院的预算管理工作绩效没有进行考核与评价,预算管理工作绩效与高校内部各学院的考核和奖惩脱节,忽视了各学院实现预算管理目标的主观能动作用。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会计资格考试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职业教育
会计资格考试
远程教育
司法考试
职业培训
自考
公务员考试
会计资格考试
会计资格考试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