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皮肤科端午上班

端午传统民俗工艺是怎样的?

端午传统民俗工艺是怎样的?

全部回答

2018-04-03

0 0

    仲夏五月俗称恶月、毒月。周代《礼记》等均谓:四月芒种后,至五月,阳气(白昼)长至极而始亏(短),阴气(黑夜)逆阳,冒地冲出至萌成而始长。此月,万物感阳气而长者则生,感阴气而成者则死,乃阴阳会通而相会,死生交替而分判之月。
  同时,暖气始盛,虫蠢并兴,毒虫滋生,疫病流行,人们易得灾病,诸事不吉,因而称为恶月、毒月。  仲夏之始,端午为五月初五,古人“端”和“初”相通,“午”(按岁干支计算,农历五月为午)和“五”相通,因而得名。
  端午是我国传统的重大岁时节令,其名称颇多。唐代以前称端五,后又称端阳、重五或重午。因民间多以菖蒲插于门首,又称菖蒲节或蒲节。唐宋两代又称为天中节。南朝(420年-589年)《荆岁时记》称:民间“采兰叶煮汤后浴身”,后因兰草难得,易以艾叶/菖蒲叶、桃叶、柳•等浴身,:以怯病,所以唐宋两代又称洛兰(令)节,女子纷纷以石榴花插髻,已婚妇女则各应回娘家探望,因而辱名。
    端午传统民俗工艺很多,有朱索、桃印、桃核難刻、五色印(缯)、艾虎、门画、灵符、泥塑、两塑、剪纸、首饰、服饰、刺绣、画扇、荷包、草编、龙舟彩绘和雕刻,,而其中心的思想内容都是在*恶月中祛病驱灾,祈求安康。
   '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形成^以齐家为本的道德观念,而门户为家庭的入口。  因此,门画装饰对家庭避邪禳灾极为重要。汉代,端午便在门画饰以朱索、桃印等,以止恶气朱索,约由朱色丝线或彩帛结扎成索。
  汉代,由于阴阳五行哲学盛行,因夏季位五行之南,由炎帝主管,五行为火,其色为朱故为朱索。桃印以桃木制成,长方形,长六寸,宽三寸,宋代称为校卯,均在上书写篆体灵符,如上古时代神荼、郁垒二神(相传在桃树下捉鬼)名,悬挂门上,又称篆符以辟邪气。
    在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下,汉代崇尚白(金)、青(木)、玄(即黑,水)、朱(火)、黄(土)孟色,并视为吉祥之色。于是,在桃印上以五色书宜灵符,称为五色印,•至宋代,桃木为彩缯(丝织品)代替,则称为五色缯(见宋代《事物纪原》)。
  除灵符外,门画也很多,内容多为张天师、姜太公、钟馗持剑、五毒虫(简称五毒,一般为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等,在唐代较为盛行。  有的专画五毒,称为五毒符。南朝,民间于清晨来摘艾叶,编结为人状,称为艾人,以禳毒气,悬挂于门首;后世则以桃木雕刻为人小状,且穿着衣领,极为醒目。
  宋代,民间在门口设大花盆,种植艾、菖蒲等,盆中又缀以五色纸线、排饤祭祀食品)、水果、粽子等,“虽贫者亦然”。京城临安(今杭州)街市叫卖门画和泥塑张天师像,其中张天师像以艾叶剪镂为其胡须,两个独头蒜为共双拳,悬挂于门首,真乃独具匠心,令人赞叹(见《乾淳岁时记》)。
    清代,民间门首插桃枝,乃汉代桃印遗俗;或以五彩纸笺剪刻成葫芦状,称为纸葫芦,或剪刻为小人状,亦乃荆楚艾人遗俗。又有截菖蒲叶为剑状,称为蒲剑,悬挂门首,谓可杀鬼。江苏苏州尼姑庵以五彩纸笺剪刻成五毒状,张贴于门楣和寝室。
  江宁县也以彩帛、通草等制成五毒状,缀于大张艾叶之上,悬挂于门首。  除了门首,厅堂和寝室也不容忽视。清代,《熙朝乐事》记载,民间以菖蒲叶、艾叶植于厅堂花盆中,盆上缀以五彩纸笺和灵符。
  许多门窗还张贴于寝室床榻和婴儿摇篮处;又以众多大蒜联结成长串,上面粘贴虎状的剪纸,悬挂于房帐前。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文学
舞蹈
民俗传统
民俗传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