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名人尊重他人的故事

介绍几个名人关于尊重他人的故事

全部回答

2006-08-09

0 0

    ●从鲁迅教子看尊重孩子   鲁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更大碍于孩子发达。”   曾经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儿子海婴同席。
  在吃鱼圆时,客人均说新鲜可口。唯海婴说:“妈妈,鱼圆是酸的!”以为孩子胡说乱闹的妈妈便责备了几句,孩子老大不高兴。  鲁迅听后,便把海婴咬过的那只鱼圆尝了尝,果然不怎么新鲜,便颇有感慨地说:“孩子说不新鲜,我们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看来我们也得尊重孩子的说的话啊!”   在家庭教育中,作为家长应该善于理解和尊重孩子,这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而这尊重与理解除了鲁迅先生所指的尊重孩子的不同意见、理解孩子的言行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侵犯他们各自都有的一块心灵小天地。
    但是时下,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急功近利,一方面寄望于孩子早日成才,一方面又担心孩子不按他们既定的目标去发展,只好出些下策,如偷看孩子的日记、信件,希望以此来牵制或扭转孩子学业成绩以及一些“不良动态”。
  面对父母的侵权,孩子们是怎样的心态?有一项调查表明,年龄的差异使孩子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权利保护意识,百分之四十三点八的小学生把家长看自己的日记当作是了解自己的机会,百分之三十九点九的初中生和百分之五十一点一的高中生则对这一行为表示不满,甚至愤慨。
    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确实需要父母加以正确的引导,那父母除了偷看日记、信件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可行,如仔细观察孩子外在的言行举止,以此获知他们潜在的心理欲望;通过与孩子的书面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及时解除孩子的心结等等。
     总之,每一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可这个爱应该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否则将适得其反。   ●名人逸事:钱钟书和护工   这个护工50多岁,只有小学二年级的文化程度,敦敦实实的一个人。
  她一直在北京一所规格很高的医院里当陪护。一天,我与她闲聊时,她说她曾陪护过钱钟书。   钱钟书!我大惊。对我这等学识低微的草根阶层来讲,那简直是云中庙堂、海底龙王、只可闻其声不可能见一面的“神”啊!阿姨说她陪护他5年,我简直要嫉妒她好命了。
    我问钱先生是否也住这座楼,她摇摇头,说他只能住南楼的单人病房。我说我极崇拜钱先生,学问那样高,对名利那等淡泊。阿姨立即两眼放光,喜道:“就是啊就是啊,有学问的人,待人真是好好啊!真的真的!”   她知道我是在赞钱先生,于是像遇到知音似地大喜。
  她只晓得说钱先生好,激动之下一时间不知如何表达。  我就像追星族一样,想在心中形成一个有血有肉的钱先生的形象,便急切地追问:“他怎样好?举例子,越具体越好。”   阿姨深情地说:“他心肠好,脾气也好,从不在我面前说半句重话。
  你想想,像干我这个的,有啥地位呀,可他跟我说话时,极客气,十分尊重人,生怕刺伤你。  即使疼得要命,他也忍着,生怕影响到我休息。不像有些人,有一点疼就不得了,能把好几个人支使得团团转……”   有一次,钱钟书家里人送葡萄来病房。
  陪护阿姨洗了一部分喂他,他一边吃一边看着碗。吃了一小部分后,说什么他都不肯再吃。阿姨说:“你吃啊,还有这么多。”原来他不肯再吃,是想留下一些让阿姨吃,让她也尝尝新鲜。  阿姨说没洗的还有好多,他才“哦”了一声,再开始吃。
  后来,每次不管吃什么,他都这样。   一天,钱先生闭着眼睛躺在病床上。阿姨以为他睡着了,就和进来查房的护士小声地聊了一会儿天。护士问阿姨为什么从外地来北京的医院当护工,阿姨说家里穷,正在盖房子,需要钱。
  当时,在北京做医院陪护的,一个月最多只挣五六百块钱。     当天下午,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来医院。钱先生忽然问她要钱,他说:“我要3000块钱!你给我带3000块钱来!”杨绛奇怪道:“你躺医院里,要钱干嘛?”钱先生顿了顿,忽然用家乡话与杨绛说起话来。
  陪护阿姨当时在场,因没听懂他的家乡话,所以没在意他们说钱的事。     第二天,杨绛再来医院时,拿了3000块钱给阿姨。阿姨惊奇地问:“干嘛给我钱?”杨绛指了指钱先生笑道:“他听说你家在盖房子,怕你缺钱,叫我拿来给你的。
  ”   阿姨向我忆述这件事时,一脸感激地说:“唉呀,我当时都不知说什么好,他是那样有心的一个人!我知道他们不会叫我还钱的。  钱先生去世后,杨先生又另外给了我4万块钱。
  他女儿也极好,平时怕我为省钱不吃饭,每次来都大袋大袋地带许多食品来,都是在大商场买的。她说外面卖的怕不干净。可惜她那么早去世了……”   这位陪护阿姨不善于表达,我耐心地追问,她才断断续续地讲了这些真实往事。
  她要回病房继续陪护工作,不能耽搁太多时间,临走向我道别时,她又说了一句:“你喜欢钱先生,我叫钱先生带的研究生给你带本他的书来!”我赶忙问:“怎么带来?”“他们隔一段时间就来看我一次,特别有两位,几乎每星期都来看我一次……” ——金羊网。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舞蹈
文学
文学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