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帮忙收集资料

帮忙收集有关“对联的故事”的资料谢谢!

全部回答

2006-08-08

0 0

    纪晓岚讽对石先生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
  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  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
    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哑联兴味 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 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老地主袭改旧楹联 相传,有这样一位老地主,他粗通文墨而又极喜附庸风雅。
  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宴,悬灯结彩。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的"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写出来贴在大门上。帐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
    于是,让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 天增日月妈增寿; 老地主看了很得意。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他又叫帐房先生把下联改为: 春满乾坤爹满门。
   帐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老地主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 袁世凯对不住中国人民 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手舞足蹈。
    这时,四川有一位文人,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乡人听后,惊愕不解,打开他撰写好的对联一看,写着: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人们看后,不禁哑然失笑。
  文人故意问道:"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上联的袁世凯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呢?"文人听了"哧"的一声笑了起来,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 纪晓岚释对 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友人为他设宴洗尘。
    席间,照例少不了连句答对。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不以为然,说道:"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先时我曾北游,出了一联,人人摇手不对。
  "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的出句竟如此之难?"友人道:"一般。  "接着,念了上联: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他们不屑回答,即以摇手示对!"友人不解地问:"那,他们的下联是什么呢?"晓岚道: 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友人听后,恍然大悟。 斗鸡山上得绝联 相传,古时有一位秀才来游桂林名胜之一――斗鸡山。  他在山上纵目观望,觉得处处可爱,连山名也觉得新奇可亲。
  他一面游览,一面念念有词,不知不觉地哼出一句对联: 斗鸡山上山鸡斗; 但是,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来。正当他苦思冥想之时,忽然来了一位白发长者。秀才定睛一看,来者正是他的启蒙老师。
  因而高兴万分。  师生二人叙礼之后,秀才说出内心的苦衷。老师对他说:"你的上联是回音对,正读反念,其音其义都是一样。"秀才问老师可有佳对?老师说:"我刚才游了龙隐洞,何不以此来对!"说罢,念道: 龙隐洞中洞隐龙。
   秀才一听,极为兴奋,感叹地说:"此乃天赐绝对矣!" 昆明大观楼对联 作者是清代康乾时诗人孙髯,著有《永言堂诗文集》,三原县人,后迁居云南。  他厌恶清朝官场的黑暗腐败,不参加科举,终身贫困潦倒,晚景更惨。
  他写的大观楼联寓意深刻,为人所爱。联云: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蜓,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里就凤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阳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却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半副对联慑群魔 十九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
  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据说,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举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  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对不上,也应如此。
  "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脱口念出了上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同时,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
    在场的其它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阵笑。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但无词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怕惑不安,头晕眼花。这里,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书记员,投笔而起,铿锵答对: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魑魅魍魉"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联语不公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    其它代表听了,心里出了一口气;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的先生听了,瞠目结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引起哄堂大笑。
   --------------------------------------------- 对联中的学问(由于篇幅太长,贴在这里看起来不方便,我就不贴上来了) 。

2006-08-11

90 0

    对联的学问: 对联相关概念   对联由两个或两段相互照应的语句组成。横写时,上联在上,下联在下;竖写及悬挂、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古代常将对联悬挂、张贴于店堂庙宇的楹柱上,所以对联又称楹联。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联的形式、用途和种类有不少新的变化,“楹联”便成了对联的雅称。     由一个作者创作的上下联称为“成联”或“自撰联”,两个人共同创作时,先写成的一句称为“出句”,后写成的一句称为“对句”。
  出句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   多分句组成的对联中,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为“句脚”,最后一个分句的尾字称为“联脚”。上下联各有一句的对联,尾字一般称为联脚。     对联可以不加标点符号,加标点符号时,如上下联各有一句,则上联通常标逗号,下联通常标句号;多分句时,上联联脚通常标分号。
  根据内容、语气的需要,对联也可以标感叹号、问号及其他标点符号。   对联有各种分类。按字数,分为短联和长联,上下联各30字及以上为长联。  按用途和内容(联类),分为春联、贺联(婚庆、贺寿、乔迁、开业等场合)、挽联、宅第联、胜迹庙堂联等等。
  按修辞格式和技巧手法(联格)划分,类别很多。   用于张贴的春联、寿联、婚联、挽联等通常加一个4个字的横批(从右自左书写)。其他种类的对联一般不加横批。   对联四要素   对联的四个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平仄相谐。
       四要素所规定的内容统称为对联格律,有时也称对联规则。其中,“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基本要素,“词性相当”是语法要素,“平仄相谐”是声律要素。 一、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要素的主要含义: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字数相等;上联总字数和下联总字数相等。
    通常还指“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组字数相等”。例:   上联:春 来 眼际   下联:喜 上 眉梢(相对应的字、词字数相等)   病例:   上联:春  来眼际   下联:风光 无限    “风光”和“春”虽然都是联句中的主语,但是字数不同,在对联中通常是不允许的。
       多分句例:   上联:山明水秀,八节四时颜不老;   下联:日丽风和,千年万古景长春。   上下联第一分句为四个字,第二分句为七个字,上下联各十一个字;“秀、和”为第一分句句脚,“老、春”为第二分句句脚,因第二分句是最后一个分句,故“老、春”称为联脚即可。
       有一种所谓的“绝情对”是字数相等要素的特例:   袁世凯 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意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还有一种“依稀对(隐约对)”也允许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组字数不同:   二三星斗胸前落;   万花飞舞圣人书。
  (郑板桥)   “依稀对”追求上下联字面的联系恰在对与不对之间的境界。  “星斗”与“花”、“二三”与“万”、“落”与“飞舞”,隐约调和在一起,构成完整而和谐的意境。   对联按字数分类时,上下联各3字称为“三言联”或“三字联”,各4字为“四言联”或“四字联”,依此类推。
  通常上下联各30字及以上归入“长联”(根据周渊龙、赵梦昭合编《古今长联辑注》中的观点),15言以下归入“短联”(尚无权威观点),15言至30言可权且归入“中长联”,1-3言也可称为“超短联”(1-3言联很少,1-2言更少,大多在特殊环境下才能称其为对联),另外还有多至上千言的“超长联”。
     二、内容相关   对联上下联内容应有关联。应把一副对联看作一篇文章,要有主题和中心思想,不能上下联各说一件不相关的事物。如“春来眼际,喜上眉梢”两句话共同表达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
     病例:   春来眼际   悲上心头(两句话表达的意义相隔甚远,不能算对联。  )   故乡千里月同此   十年劳碌又一天(不仅内容对不上,词性也对不上。
  )   出句:一江春水向东流(下联)   对句:两河秋波朝北动(字词生硬对仗,内容不知所云。) 三、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是对联的语法要素,其含义是: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词的词性应属同一类别。
    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词性分类参考《汉语词类语法表》。例:   春  来  眼际   喜  上  眉梢   名词 动词 名词   病例:   春  来  眼际   名词 动词 名词   风光 无限   名词 形容词      (或者:   春 来 眼 际   名 动 名 名   风 光 无 限   名 名 副 名)   “词性相当”被联家认为是对联的本质特征和铁定的规则。
    但是也有“特例”:   两点金焦,到山时不如望;   一庵海岳,怀古者见其人。(彭元瑞题北固山联)   这是所谓的“字底对”,“望”与“人”字面不对,但“望”是“望山”的隐略,于是字底的“山”与“人”终于对应。
     (诸如绝情对、依稀对、字底对这样的少数例子和“高级技巧”,初学仅作为知识性了解,不宜模仿。  )   对联讲究用词用字精练,在创作中经常需要考察每个字的词性。
   四、平仄相谐   “平仄”的概念:“平”指普通话阴平、阳平,即第一、二声,如“妈、麻”,在对联中称为“平声字”;“仄”指普通话上声、去声,即第三、四声,如“马、骂”,在对联中称为“仄声字”。
       “平仄相谐”就是声调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感。除了上下联单边的和谐,还包括上下联的相互协调。   对联不像格律诗那样要求尾字押韵,但要求上联联脚是仄声,下联联脚是平声。
  “联脚上仄下平”是对联声律最基本的规则。例:   春来眼际   平平仄仄     喜上眉梢   仄仄平平   上联联脚“际”普通话读去声,在对联中归入仄声字,下联联脚“梢”读阴平,归入平声字。
    “际”和“梢”就符合“联脚上仄下平”的声律规则。而上面的病例“春来眼际,风光无限”联脚都是仄声,所以此病例除了词性对仗不工的问题,还存在声律不合规则的问题。   上例中,上下联除尾字平仄相反外,我们还注意到其他字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联声律的要求。
  上下联平仄相反也是“对”的概念,即反向对应。  对联声律并不要求每个字都平仄相反,如上面的病例“春来眼际,悲上心头”,虽然“春”和“悲”都是平声,但整幅联作从声律上说是没有问题的。
     对联声律要求在一个语句中(上联或下联的各分句中),平声字和仄声字要交替出现。如何交替?因为汉语两字词居多,这里先告诉大家一个可以应用到多数联句中的基本规则:句中偶数位的字平仄应交替,上下联偶数位的字平仄应相反,奇数位的字可平可仄(联脚除外)。
    如是七字联既是1、3、5字不计,2、4、6字必究。例:   春来眼际    平 仄     喜上眉梢    仄 平   春风荣草木    平 仄   瑞雪润河山    仄 平   鞭炮声声报喜    仄 平 仄   红灯盏盏迎春    平 仄 平   五星赤帜迎风展    平 仄 平   十亿丹心映日明    仄 平 仄   多分句联单独安排每个分句的平仄,不用考虑分句之间的平仄交替:   红梅献岁,鹊立枝头歌盛世;(“岁、立”可以不交替)    平 仄  仄 平 仄   绿柳迎春,莺穿陌上唱中兴。
    (“春、穿”可以不交替)    仄 平  平 仄 平   执法秉公,公生正气,气贯长虹昭日月;(“公、生”,“气、贯”可以不交替)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仄   爱民送暖,暖似春风,风行大地秀河山。
  (“暖、似”,“风、行”可以不交替)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至此,大家已经对“什么是对联”这个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我们常用“对仗工整”来肯定一副对联作品,其含义就是:这副对联在内容、词性、声律三个方面符合规则。
     以下略举数例,请尝试分析每幅作品在内容、词性、声律三个方面的对仗情况。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春联)   处处欢歌遍地,   家家喜笑连天。  (春联)   陌上春来花似锦,   庭前鹊闹客如云。
  (春联)   爱貌爱才尤爱志,   知人知面更知心。(婚庆联)   野鹤巢边松最老,   仙人掌上雨初晴。(贺寿联)   烟雨凄迷,万里春花沾血泪;   音容寂寞,千条流水放悲声。
    (挽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

2006-08-08

86 0

    纪晓岚讽对石先生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
  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  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
    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哑联兴味 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 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老地主袭改旧楹联 相传,有这样一位老地主,他粗通文墨而又极喜附庸风雅。
    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宴,悬灯结彩。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的"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写出来贴在大门上。帐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
  于是,让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 天增日月妈增寿; 老地主看了很得意。  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他又叫帐房先生把下联改为: 春满乾坤爹满门。
   帐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老地主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 袁世凯对不住中国人民 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手舞足蹈。
    这时,四川有一位文人,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乡人听后,惊愕不解,打开他撰写好的对联一看,写着: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人们看后,不禁哑然失笑。
  文人故意问道:"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上联的袁世凯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呢?"文人听了"哧"的一声笑了起来,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 纪晓岚释对 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友人为他设宴洗尘。
    席间,照例少不了连句答对。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不以为然,说道:"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先时我曾北游,出了一联,人人摇手不对。
  "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的出句竟如此之难?"友人道:"一般。  "接着,念了上联: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他们不屑回答,即以摇手示对!"友人不解地问:"那,他们的下联是什么呢?"晓岚道: 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友人听后,恍然大悟。 斗鸡山上得绝联 相传,古时有一位秀才来游桂林名胜之一――斗鸡山。  他在山上纵目观望,觉得处处可爱,连山名也觉得新奇可亲。他一面游览,一面念念有词,不知不觉地哼出一句对联: 斗鸡山上山鸡斗; 但是,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来。
  正当他苦思冥想之时,忽然来了一位白发长者。秀才定睛一看,来者正是他的启蒙老师。因而高兴万分。师生二人叙礼之后,秀才说出内心的苦衷。  老师对他说:"你的上联是回音对,正读反念,其音其义都是一样。
  "秀才问老师可有佳对?老师说:"我刚才游了龙隐洞,何不以此来对!"说罢,念道: 龙隐洞中洞隐龙。 秀才一听,极为兴奋,感叹地说:"此乃天赐绝对矣!" 昆明大观楼对联 作者是清代康乾时诗人孙髯,著有《永言堂诗文集》,三原县人,后迁居云南。
    他厌恶清朝官场的黑暗腐败,不参加科举,终身贫困潦倒,晚景更惨。他写的大观楼联寓意深刻,为人所爱。联云: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蜓,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里就凤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阳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却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半副对联慑群魔 十九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
  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据说,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举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  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对不上,也应如此。
  "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脱口念出了上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同时,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
    在场的其它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阵笑。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但无词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怕惑不安,头晕眼花。这里,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书记员,投笔而起,铿锵答对: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魑魅魍魉"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联语不公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  其它代表听了,心里出了一口气;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的先生听了,瞠目结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引起哄堂大笑。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