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天文学

太阳死后变成黑洞,只能变成一个乒乓球大小的黑洞?

太阳死后变成黑洞,只能变成一个乒乓球大小的黑洞?为什么?

全部回答

2006-08-04

0 0

我没有听说过太阳死后变成黑洞的说法,按照太阳的质量似乎是无法变成黑洞的,因为质量远远不够。如果只是一种假设让他变,那也许也就能变成一个乒乓球那么大。这个你可以计算一下的。黑洞的引力要大到光无法逃逸。大家都知道要逃逸地球需要7.9KM/S的速度,光的速度大家都知道,自己算算把,以目前太阳的质量,这意味这太阳的半径要多小才能达到这个引力?

2006-08-04

146 0

    不是死,是坍缩。 60亿年后太阳将坍塌为一颗白矮星 美国天文学家说,垂死恒星的照片使人提早看到了最终将发生在太阳上的一切,以及地球将如何被灼烤的过程,在这些照片上,垂死恒星像圣诞树上的装饰物一般在黑沉沉天幕上发出暗淡的光。
  天文学家说,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新图像显示了大小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死亡时的痛苦过程,它还显示了终有一天太阳将如何耗尽它的核能,化成一颗红色的巨大星球然后再坍塌为一颗白矮星,逐渐冷却,最后也许会消失。
    巴尔的摩太空望远镜研究所的天文学家霍华德---邦德说:“我们已经看到了从现在起几十亿年后太阳的未来,在那一切发生之前,我们还有60亿年可过。” 邦德和其他天文专家证明,像太阳这么大的恒星将燃烧大约100亿年,在一个3000万摄氏度的核熔炉中消耗氢。
  最后,氢被耗尽,恒星核坍缩成一个温度更高的星体。  随后该恒星迅速膨胀成一个巨大红色星球,超热化的等离子体从各个方向向外喷射。邦德说,在这个红色巨星阶段,太阳体积将扩大大约200倍,将地球炙烤到沸腾温度。
  再过几千年后,太阳将坍缩成一个逐渐冷却的白矮星,它的热能慢慢减少。如果地球那时仍然存在的话,它将成为一个没有生命的残骸。   以下是附赠的: 太阳的发展过程以及结局 举目望天,点点繁星引人遐思,至为深刻的莫过于宇宙的深远无尽和永恒不灭,然而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果真永恒不灭吗?科学的答案是否定的,宇宙中形形色色的各种天体,包括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也是有它自己的"生命"历程的。
    下面用恒星的生命历程来说明太阳的诞生、发展、死亡的过程: (一)太阳的诞生地 我们的银河系是由千亿颗恒星组成的庞大天体集团。银河系就象一个扁平的盘子-星系盘,盘中缠绕着几条光亮的"臂",称为旋臂。
   在旋臂和旋臂之间,是一些暗弱的区域,科学分析表明,这里大多是炽热而高度电离的气体,其中气体压力很大,可以抵制气体在引力作用下的收缩倾向,所以这些区域不易形成恒星。  而在旋臂中,气体的密度较大,离子、原子和尘埃颗粒之间的碰撞相当频繁,能有效地使气体"冷却",并产生氢分子构成的气体云团―分子云。
  分子云的温度较低,通常仅为绝对温度10度左右,每一个云的质量大约相当于太阳的1000到10000倍。正是这些分子云的进一步碎裂和坍缩导致一群一群原始恒星的诞生。  在银河系内一千多亿颗恒星中,太阳只是银河系的一个悬臂中的一颗很普通的恒星,它位于银河系的对称平面附近,距离银河系中心约26000光年,在银道面以北约26光年, 它一方面绕着银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另一方面又相对于周围恒星以每秒19。
  7公里的速度朝着织女星附近方向运动。   (二) 恒星的诞生-星卵 作为恒星诞生地的星际气体云团十分稀薄而且温度极低,云团中与引力相抗衡的气体压力很弱,引力的作用使得云团缓慢地收缩。
   超新星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或云团周围一些亮星向外喷射的高热气流(称为"星风")都会使云团中出现不均匀的密度分布,造成云团中出现多个密度中心,这些密度中心周围的气体分别向这些中心收缩,形成一个个小云团。
    收缩过程中,小云团中心温度升高,旋转加快,密度越来越大,演变成中心有核,周围由盘状物质包围的形状,云团的表面温度一般为绝对温度2000-3000度,质量与太阳相仿,只发出红外辐射,不发射可见光,所以还只是恒星的胚胎,或形象地称之为"星卵"。
  不同大小的云团演化快慢大不一样,象太阳这样典型大小的恒星,其处于星卵的状态的大约要维持100万年,在此期间云团继续复杂的收缩过程,中心温度则持续升高,一直到超过100万度,在这种极高的温度下将出现由氢原子核变成氦原子核的"核聚变"反应,这是恒星的根本特征,星球只有到了能由核聚变反应而释放能量,才算是真正进入了"成年恒星"的阶段,也只有此时才真正变得灿烂夺目。
    此时的恒星中心密度和温度都很高,巨大的气体压力足以抵抗引力收缩,所以恒星也不再继续收缩了,恒星的性质变得十分稳定,我们的太阳现在就处于这样的过程,恒星一生中90%以上的时间都处于这一阶段。
   (三) 恒星的壮年-从主序星到红巨星 恒星发光发热的源泉是由氢原子核转变为氦原子核的核聚变反应,维持核反应的阶段就是恒星的壮年期,天文学上称为"主序星"阶段。  质量不同的恒星维持核反应的时间大不一样,大质量恒星的核心温度更高,核反应消耗氢的速度比小质量恒星快得多,因此其生命历程相对来说要短得多,比如象10个太阳质量那样大的恒星只能维持一千万年左右的生命,而太阳却能维持100亿年。
  太阳这样大小的恒星是宇宙中最为典型的,它们生命中80%-90%的时间都处在稳定的主序阶段,当中心的氢逐渐燃烧完后,一颗恒星的生命就接近尾声了。  此时星体核心会迅速收缩,相反地,外层的氢却开始燃烧并迅速膨胀,这是恒星生命中一个十分有趣的阶段,星体的体积大大增加,比如太阳这样的恒星会膨胀数百倍,膨胀的结果导致恒星表面温度下降,颜色变红,同时其表面亮度却会大大增强,天文学上习惯于将光度(即恒星的本质亮度)大的天体称为"巨星",因此这一阶段的恒星的典型特征就是"红巨星"。
    相对而言,"红巨星"阶段是很短暂的,此后由于核心的收缩导致温度进一步升高而引发氦原子核聚变为碳原子核的反应以及此后一系列更为复杂的核聚变反应,恒星快速地走向死亡。 (四) 恒星走向死亡 恒星走向死亡的途径因其质量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象太阳这种中等质量的星体其死亡是比较"温和"的,在红巨星阶段之后,恒星的外壳一直向外膨胀,核心则持续收缩,发出紫外光或X射线,高能射线激发外层气体发出荧光,形成美丽的行星状星云。
    外壳气体逐渐消散在星际空间,成为下一代恒星的原料,而中心部分在收缩到一定程度后,停止了一切核反应过程,变成一颗冷却了的、密度却极大的白矮星,其中1个方糖大小的物质,重量可与一辆卡车相当。
  质量较大的恒星走向死亡的途径往往是十分壮烈的,通常质量大于太阳8倍以上的星球,不会平静地演化为白矮星,而是引发一场震天动地的大爆炸,星体的亮度突然增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这就是所谓的超新星爆发,星体粉身碎骨,核心遗留下来两种特殊形态的天体-中子星或黑洞。
    中子星的质量和太阳差不多,但半径只有10公里左右,可见其密度更比白矮星高得多了。超新星爆炸后,如果残留的核心质量仍较大,则会形成密度更为惊人的黑洞,任何物质甚至连光线都无法逃脱它强大的引力场,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它,这也正是其名为"黑"的由来。
   (五)恒星的生死循环 正如动、植物的死亡将成为下一代生命的原料一样,恒星的死亡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将其本体中的大量物质抛射到星际空间中,这些物质逐渐弥漫在宇宙空间中,以气体或尘埃的形式成为新一代恒星的原材料。
    同时正是在恒星的演化过程中通过核聚变形成了许多构成生命所必需的重元素,这些重元素在恒星死亡后弥散在宇宙空间中,才有可能导致象人这种生命的诞生。 我们的太阳的年龄大概是100亿年左右(这是根据太阳中的核燃料的质量来估算的),太阳现在已经经历了50亿年的生命历程,处于壮年期。
    50亿年后可能会吞食他周围的行星及其引力范围内的其他物质而演化成一颗白矮星。 恒星及宇宙在不停地周而复始地轮回演变或转化,而宇宙间的物质是永恒不变的。 。
  

2006-08-04

139 0

  黑洞是一个宇宙中的天体,是人类已知的天体的中最神奇的一个。 黑洞大小不一,黑洞的大小取决于恒星死前的大小, 如果太阳死后变成黑洞,只能变成一个乒乓球大小的黑洞。 黑洞是一个重力无穷大的天体,重力大到可以吸收一切。
   在黑洞的重力条件下,一切的物质都不可能以一定的形式存在。 所以物质不能在黑洞的重力条件下存在。 根据相对论,有物质才能有空间,有空间才能有时间; 在黑洞的重力条件下,物质不能存在; 所以没有物质存在,就没有空间,没有了时间。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天文学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天文学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数学
化学
环境学
建筑学
工程技术科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心理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天文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