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关于中世纪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段黑暗的时代,究竟是什么愿因使得它变成了黑暗、矛盾、暴力的代名词?中世纪,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到什么时候结束? 都发生了什么?

全部回答

2006-08-02

0 0

    错误说法:黑暗的中世纪 建议改为:虔诚的中世纪 改正理由:“中世纪”是15世纪后期西方的人文主义者首次使用的一个概念,用于表示西欧历史上从5世纪罗马文明瓦解到14世纪末人文主义者正在参与的文明生活和知识复兴的时期。
  一般认为,构成西方中世纪文明的基础来自三个方面:1。  古希腊罗马的遗产;2。基督教的宗教传统;3。日耳曼和斯堪的纳维亚的社会模式。 但由于在中国,关于中世纪的概念始终受到前苏联官方伪历史学教条的误导,所以对中世纪的认识就难免显得偏颇,甚至颠倒。
  一说起中世纪,人们总喜欢在前面加上一个“黑暗的”修饰语。似乎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中世纪就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中世纪就是宗教迫害、审判异端、火刑架熊熊燃烧的世纪。
  在今天看来,西欧的中世纪确实在某些方面走向了极端,只不过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精神的极端、信仰的极端和宗教的极端。但平心而论,在人类的哪一个历史阶段上又没有出现过极端呢?如19世纪思想体系和盲目乐观的极端,20世纪暴力和所谓革命的极端,还有,可以预料的将会出现在21世纪的物欲与生活全面外在化和视觉化的极端。
     我们认为,每一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弊端。对每一个时代,我们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而应该进行全面的审察与综量的分析。当我们谈到中世纪的宗教不宽容与异教迫害时,我们同时也应该想到它的知识积累、大学创立、教堂建设、城市扩张、草坪文化、建筑与绘画艺术,以及人们在精神领域的纵深拓展。
    对照着今天的世界,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中世纪确实是信仰的世纪,是人们苦修精神之功的世纪。就人类心性的虔诚程度、内心的静穆程度,以及超然物外的灵性之境而言,说不定它还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无法再现的黄金时期。
   针对大众对中世纪的严重误解,我们觉得完全有必要为中世纪一辩,说不上为它唱赞歌,但至少要指出它那些值得人们去记取和怀念的地方。  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中世纪是停滞的一千年,沉静的一千年,但同时也是充满了上帝之言、祈祷之声和人心祝福的一千年,是西人走向内心、修炼趋圣的一千年。
  是他们为未来那个即将要到来的更加激动人心的时代做充分准备、充分筹划的一千年。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一千年并没有白白流过,也没有无为而逝。  因为正是这一千年为人类留下了无数弥足珍贵的文物(富含文化品格的物质形态),比如雕塑、城堡、草坪、教堂、大学。
  今日分布在欧洲各地的最著名的教堂几乎全为中世纪所建,甚至包括一些世界上最有名的大学都是中世纪首创。在5世纪至8世纪的整整400年间,几乎西方所有的学校都是由教会创办的。  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整个西方的现代教育都发轫于中世纪。
  这些雕塑、城堡、教堂和大学无疑是一种证明,证明中世纪除了它的火刑、审判外,也自有它的伟大、辉煌和虔诚。也许,正是有这静修的一千年,之后才会有西方接踵而至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科技发展和民主政体的普及。
  如果用大历史的眼光看,我们就会发现,在中世纪的相对静寂和之后的极度热闹之间并不存在着截然的断裂,相反,它们之间似乎还存在着某种必然性的因果联系。  仅从文化和宗教的角度说,中世纪是不可再现的,也是功不可没的。
  它在这方面的地位,完全可与古希腊、罗马的艺术成就媲美。 另外,中世纪作为一个案例,足以对马氏的基础理论和一些人笃信的先物后文之信念构成毁灭性的打击。尽管有人认为,中世纪是人类所遭遇的一段迷途,但我们更愿意承认,中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乃是一剂破除现代迷信的猛药。
    正是中世纪向人们证明了,伟大的信念和文化不一定非得要建立在一个所谓的物经基础之上。文化是文化的事,精神是精神的事,它与物质相涉,但无必然的牵连,更不存在着现代人迷信的那种先物后文的关系。
   从中世纪的例子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精神与信仰只相契人类自身,灵魂与心性的专注是人类自己的事务和喜好。  似乎一个更有说服力的道理是:只有当人们具备了足够富有的精神,经历了足够多的心灵之旅时,他们才能谈得上、才有可能去从事一种被称为物质或世俗革命的事业。
  也只有那些在精神上经历过伟大洗礼的时代和民族才有可能去享有一种物质上的从容富有和政治上的民主和谐。 如果只凭“中世纪”的宗教狂热和火刑架就判它为黑暗的,那19世纪的黑奴交易,20世纪的大屠杀、大清洗、内战、人为饥谨、反知运动等又该如何命名呢?与其他世纪全方位地相比,其实“中世纪”也并没有黑到哪里去。
    我们猜想,现代人一味地往中世纪脸上抹黑,一味地让它黑暗的程度升级,也许他们是别有用心的。常言道:贬低别人是为了抬高自己。就好像把那一千年贬得愈黑,最好是贬得最黑,就能为自己的黑找到某种开脱似的,或至少为自己的罪恶寻得某种释然之感。
  因为最黑的东西已经有了一个反向的标的,其余的东西哪怕再黑也就不可能到顶了。  也许,他们一味强调别人的黑暗,是想突出自己的“光明”,是想衬托自己装疯迷窍的“开明”与“进步”。
  也就是说,把“中世纪”说黑,有意夸大它的黑暗程度,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能算是一种学术错误,而是权势集团有意为之的一种政治阴谋,是统治阶级一种政治私欲的自然流露。既然如此,那我们在言及中世纪时最好慎用“黑暗”二字,千万不要跟着起哄。
    不能以它黑来避自己的黑,更不能通过一种指责别人的方式来达到粉饰自己的目的。 不同于中国古代社会在封建社会里轮回着挣扎(回忆一下,自秦朝,到清朝封建社会的本质变过没)在欧洲,在西方,封建社会即被称为中世纪的社会只是一个过度的阶段,他所经历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在这个过度阶段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他也确实没被忽视,尽管他被认为是一个黑暗的阶段。
     中世纪的意义在于为欧洲引进了一个神,为他们的信仰确立了一个明确的,人格化了的目标,这样的好处似乎是使人更加的有了一种依托,回顾前面的古希腊,在古希腊的时候,人们便有了这么一种需求,都在追溯人的最终的家园,可是在那时侯的古希腊,信仰上的多元,古希腊神话中的神是很多的,并不排斥其他的神,而后来的中世纪的神,有种排他性,除了上帝,其他的神均被划归为异端邪教,因此而引发的宗教战争是那个时代的特色,十字军东征,教派间的杀戮,这是造成那个时代是黑暗时代的一个原因之一,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的是正因为这种疯狂的偏执与执着的宗教精神开始慢慢渗透到文化的方方面面,使得经历完了中世纪之后,把那种精神加之于其他的方面,在其他的方面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包括了哲学,文学,艺术等等等等,均可以说或多或少有那种宗教情节在其中。
     中世纪时候的哲学,被称之为神学的婢女,哲学的意义在于用理性的思索来证明上帝是存在的,哲学最后用来论证一个针尖上能站立多少位天使,应该看到的是这种论证同时也能训练那时哲学的思辩的能力,所以他仍是有积极意义的,神学在自己的身体内部在慢慢瓦解自己,自己却还把哲学当作婢女来对待,不曾想到这个婢女最终会要欺凌到主子的头上,甚至完全否认了主子。
     在中世纪走到尽头了的时候,即在文艺复兴的时代,意大利萌发了一股新兴的艺术潮流,被丹纳认为是人类历史上艺术的高峰,是无法逾越的,因为那时的艺术家是一种介乎人与非人的中间状态的,中世纪的疯狂的野性还在继续,但是文艺复兴也在进行中了,人的理性也不断的唤起了,在这个时候,就象人或者历史的转折与交接的时候一样,充满了力量,充满了激情——蒙娜丽莎的微笑即最大的明证。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没落到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开始,是历史上著名的中世纪。这是一个基督教盛行和罗马天主教会主宰社会的时期,基督教的婚姻观念和性观念统治了当时欧洲的与性有关的一切活动。
  宗教禁欲主义这一特点被统治阶级利用了,因为否定性欲、否定对今世幸福和快乐的追求,民众就不会奋起反对压迫和剥削,统治阶级的地位就巩固了。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会利用所掌握的权利,强制推行教士独身制和苦修制,教徒们禁绝性行为,基督教反对性甚至发展到反对婚姻,在教会的强大压力下,夫妻过性生活必须在夜深人静之时极短促地匆匆了事。
  夫妻性交无论如何还被生育后代这一"正当的"目的掩盖着,而那些与生育脱离的性活动如同性恋,则受到十分残酷的惩罚,甚至被施以火刑。  有些女子只是因为美丽或具有性诱惑力,就被诬为女巫,任意加以摧残与折磨,被投河而死或被活活烧死。
  在有些地区,被烧死的"女巫"竟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从14世纪至15世纪,全欧洲被烧死的"女巫"在五万人以上。这就是黑暗、野蛮的中世纪所画下的一幅令人发指的图画。 。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舞蹈
文学
文学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