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这些文科专业吧
高考热门专业遭遇“滞销”尴尬
日期: 2006-6-5 12:2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调查显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专业在“滞销榜”中位居前列,但它们依然是今年高考考生的报考热点 。
“什么专业的?”
“工商管理。 ”
“我们公司不要工商管理的,只要会计学或市场营销学的。”
“会计学和市场营销学我们大三都开了课,都学过的。”
“可你们学得不深,按规定我们还是以会计专业和营销专业的毕业生优先。
”
不久前,天津商学院的杨文在人才招聘会上求职时,遭遇了这样的尴尬一幕。 已经6月了,杨文一边急着完成毕业论文,一边还在为没有着落的工作焦虑着。
“当年填报志愿时,很多人都推荐我报工商管理,说新兴专业前景好。
没想到啊,临到毕业找工作,用人单位却嫌我们学得太泛了,不精通!”杨文苦笑着说。更让她郁闷的是,几场招聘会跑下来,她吃惊地发现,点名要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招聘单位几乎没有。 “当初这个专业被捧得那么火,考进来的都是分数特高的,没想到才过了四年,居然连个工作都找不到了。
”
其实,郁闷的何止杨文一个。5月30日开始,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考试频道合作进行的一项调查(共有4680人参加)表明,中文专业(41。5%)、国际政治专业(38。 7%)分别占据了前两位。
值得注意的是,前几年还热得烫手的法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等专业,这次却分别以35。6%、31。7%和21。1%的得票率排在“滞销榜”的3~5位。
“‘国际
贸易’听起来多有气势”
“当初报志愿的时候,正赶上中国加入WTO,老师、家长都觉得国际贸易专业一定会火。
”山东经济学院的江雷提起高考报志愿的事,开始后悔当初的决定太随意了。“其实那会儿,我也不知道这个专业毕业以后到底能做什么,就觉得‘国际贸易’四个字听起来多有‘气势’啊,一激动就报了。
可你看现在,我们班上找到工作的同学中,多半都不对口。”
“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前景并不好。 ”杨文的室友陈露在进了大学校门后才知道,自己所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在国外一般需要拿到硕士学位才能真正有资格进入公司的管理层。
“而这些,我们在填报志愿时都是一无所知的。”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有特殊性,学生本科毕业后,需要有三年的工作经验才能继续考本专业的研究生(MBA)。 因此,杨文同班同学有不少通过跨专业考研来更改自己四年前的决定。
“说实在话,我们连自己的对口职位都没有明确概念。现在找到工作的同学几乎都是在企业做销售等基层工作,不可能真正应用所学的管理知识。”陈露无奈地说,“实际上,我们本科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在面临就业时,根本无法名副其实。
”
调查中,同样热门的经济学专业也遭到冷遇,排在“滞销榜”第六位(20。2%)。对此,山东财政学院财政专业的刘威深有同感。“当初真没想到财政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这么窄。
考公务员进政府财政部门很难,名额又少,公司的财务工作,会计学出身的学生做起来更适合。马上就毕业了,我们班上落实工作的人不到四成。 ”
刘威给自己找的出路同样是跨专业考研,这一次他选择了金融学。
他说,如果能回到四年前,他一定毫不犹豫地放弃财政专业,选择金融。
越是热门就越要扩招
“印象最深的是那次招聘会上,三角轮胎公司对我们进行了一个当场英语口试,要求用外语简单介绍一个项目。
英语扔了那么久,我一下子就懵了,结结巴巴地说不成句。 ”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梁辉告诉笔者,由于面试中口语不合格,自己在第一关就被刷下来了。公司的人事经理说,国际贸易的学生英语水平这么差,怎么能工作?提起这件事,梁辉至今还后悔不迭,“大学里真该好好学点儿东西”。
本次调查表明,热门专业毕业生之所以会“滞销”,47。 9%的人认为是由于“毕业生在大学中根本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也有42。1%的人觉得“招生过多,毕业生供大于求”才是根本原因。
上海交通大学的熊丙奇教授告诉笔者,法学、经济学等热门专业在全国高校内专业点的设置,近四年里已经增长了近一倍。还有那些已经设置了这些专业的高校,近几年来更是逐年扩大招生规模。 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竞争。
“更重要的是,很多高校为了各种目的,盲目扩大招生规模,这直接就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素质和质量大打折扣,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肯定用人单位也不愿录用。”
梁辉和他的同学们正在为自己的工作出路发愁。
他所在的山东经济学院,今年毕业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有四五百人,来自8个本科班和3个专科班。 而他们的下一届,仅本科班就有12个。
滞销专业依然是报考热门
然而,血淋淋的现实并没能阻止后来人的脚步。
在新浪网考试频道同时进行的一项题为“2006年高考,你准备报考什么专业”的调查(31208人参与)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工学(24。0%)、经济学(23。 4%)和管理学(21。
8%),法学以12。0%的获选率排在第六位。这些在“滞销榜”中位居前列的专业,在高考考生心目中,依然是不变的追逐对象。
熊丙奇教授认为,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不难理解,主要原因是考生和家长对专业热冷的评价尺度有偏离实际的趋向。
“很多考生评价专业热冷仅凭一种感觉,一眼看去觉得新兴的专业就是热门的,传统的就是冷门;也有考生认为,毕业后工作环境舒适的专业就是好专业,比如在银行或政府机关等。 实际上,他们都没有真正考虑到,社会需求对专业冷热的决定作用。
”
“家长和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如果考生表现出对某专业的兴趣,一定在充分尊重兴趣的基础上进行选择,以免被专业表面的‘火’迷惑,误选了自己不喜欢的。”熊丙奇教授建议说。
“另外,对专业的评价也要从社会需求考虑,全面了解,不可望文生义。
”熊丙奇教授指出,这不仅包括对该专业人才的社会供求比例有准确的把握,而且要了解当地的产业政策,看该行业在当地的发展是否有优势,因为金融、法律等专业在不同城市会各有侧重,最后,还要看该专业在当地历年的招生情况,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考生毕业后求职时会面临多大的竞争。
智联招聘网的职业顾问郝健告诉笔者,据他们统计,半年以来专业人才需求排名比较稳定,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工程技术、销售和市场公关。
郝健认为,如今大学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走向“平民教育”,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也在降低。
同时,招聘单位喜欢录用有某类技术能力或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因此,他建议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应在个人爱好的基础上更注重实用性,“目前看来,理论性强、内容空泛的专业就业前景并不明朗”。
不光是法学专业,不少其他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时都遇到了麻烦。
目前签约率比较低的“热门”专业还有计算机、金融、行政管理、财政学、经济学、新闻等专业。
“从就业总体情况来看,工科要好于理科,理科要好于文科。”海大毕业生就业中心主任王玉江介绍说,“一些热门专业之所以出现毕业生工作难找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毕业生人数庞大;二是毕业生的期望值较高,条件差一些的单位他们可能主动放弃了。
”
冷门变热 毕业生不够单位抢的
与一些所谓“热门”专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报考时的冷门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反而十分抢手。“我们学校地质学专业的学生几乎都找到了工作,而当初录取时这个专业一志愿根本就吃不饱。
”海大王玉江主任说,“此外,港口航道与工程、海洋地质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也不错。 ”
青岛大学毕业生就业办公室的武老师告诉记者,青大的小语种、轻化工程、机械、自动化专业就业形势不错,“像韩语、日语专业的学生,都不够用人单位抢的。
”据了解,青科大的化工、材料等专业,理工大的土木工程、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也大都有了“主儿”。
不少专业是考生盲目挤“热”
“很多专业都是盲目的考生给‘挤’热的。 ”海大王玉江主任说,不少考生考大学选专业时都是凭“想像”,觉得专业名字好听就报考,如经济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等,结果众多“想法相同”的考生捧热了这些专业。
他建议今年考大学的学生,选择专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考虑专业的就业前景。“有些专业可能工作环境艰苦一些,但发展的潜力和空间也大。 ”(记者 姜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