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军事

我想知道有关亚历山大大帝以少胜多那场战斗的故事?

就是攻打波斯 好像是3千500人打败了100万巴。

全部回答

2006-07-02

0 0

    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34年发动了对波斯帝国的侵略战争。他将一部分军队留守在国内,以维持对欧洲的占领,所以当他肆无忌惮出征时,所率部队只有约40000人──与波斯部队相比则是敌众他寡。
  尽管存在许多不利,亚历山大仍对波斯军队致以一系列毁灭性的打击,取得了胜利。他的成功有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腓力二世留给他的军队比波斯军队训练有素。第二,亚历山大是一位杰出天才将领,也许是举世无双的最伟大的将领。
  第三,亚历山大本人具有英勇无畏的精神。虽然每场战斗初期亚历山大是在后方坐阵指挥,但他的方针是如果部队发动决定性进攻,他则身先士卒。这种冒险的战术使他屡次受伤,但士兵们看到他与他们生死与共,并不要求他们去冒那些他自己不愿冒的危险,这对鼓舞他们的士气影响巨大。
     。

2006-07-02

131 0

攻打波斯帝国的时候 以少剩多 但是亚力山大好象没有碰到什么象样的对手

2006-07-01

157 0

       公元前三三一年的春天里,他架桥渡过了尼罗河,发现他的舰队已经在那里等候他。从那里他派出一支强大的舰队去伯罗奔尼撒对抗斯巴达人的阴谋。接着他取道奥伦特斯河谷,向安提阿进军。
  向东一转,他就跃进到了幼发拉底河上。在萨普撒库的附近,他发现了尼兹菲利门城,可以当作他的交通线上一个据点和仓库使用。  最初他是想在尼尼微——现在的莫苏尔的附近,渡过底格里斯河。
  以后当他知道大流士正在这个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兵力,于是他就决定在亚述古都的西北面渡河,沿着它的左岸向下游走,以阿拉伯纳为目标。   在西方世界军事历史所有决定性的会战中,这一战要算是最惊天动地的。
  命中注定要在这场会战中获得胜利的军队,是菲利普一手所创造出来的。  以一个军事组织家的立场上来说,他的最伟大之处就是他认识到在军事组织中,机动是一个最主要的战术性因素。直到他这个时代为止,会战都被人们当成一种耐力的竞赛,谁能在战场上获胜,并在那里建立一个纪念物,就成了这次会战中的胜利者。
  无论如何,因为它所不具有的弹性,一个方阵如果不解散其行列,就无法实施追击,而一旦解散之后,它又很容易被轻装骑马的部队所击败。  菲利普却认识到在战场上的格斗只是达到目的的一个手段而已,战术性的目的应该是在追击中歼灭敌人。
  当他组织他的陆军时,就注意到这个目的,他把各种不同的战斗人员,联合组成一个战术工具。当他的步兵咬着敌人的时候,骑兵就迅速调动以作决定性的打击:前者为弓,而后者为箭,箭就从弓上发射出去。     在菲利普之前,马其顿的骑兵由贵族所组成,它被称作为Hetairoi,意思是国王的伙伴。
  这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名称,远在荷马史诗中,阿基利斯的二千五百名精兵,也是使用这个名称。在菲利普的时代,步兵也早已逐渐由一群乌合之众的武装农民,变成了有组织的正规常备兵,他们叫做Pezhetairoi,意思是步行的伙伴。
    菲利普把骑兵分成团,每团约有一千五百人到一千八百人,其中一个团为禁卫军。这种重骑兵装备长剑和盔甲,主要兵器是长枪,因为马蹬是一直到公元后六世纪才有的,所以长枪只用于刺击,而不像中世纪那样用来撞击,菲利普又用一种介于轻重步兵之间的步兵,来代替过去的重步兵。
  这种轻步兵的观念,是雅典将军埃菲克拉特斯在公元前三九二年首创的。  这种步兵装备一枝长枪和一个小圆盾。马其顿的新型步兵使用长十四英尺的长矛,右臂携带一个轻型防盾,他们穿着胫甲和具有金属保护的战袄。
  菲利普把步兵的方阵,组织成步兵团,每团的正常编制为一五三六人,分为营连等单位,最小的单位为一列十六个人,但是亚历山大通常总是把它减到八个人。     除了方阵重步兵以外,菲利普又编成了三个营的轻装步兵,每个营一千人,作为右翼方面的快速骑兵和行动较缓的方阵之间的联系。
  三个兵种联合在一起,好比左面是一个运动迟缓的墙,右面是一个运动迅速的门,而中间就是一个铰链。这个具有弹性的铰链在采取斜行序列前进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它,在骑兵与方阵之间的接触几乎必然会中断。
    而在所有的古代战争中,维持一个完整的正面却是一个重要的目标。轻步兵也有一个营被指定为禁卫军。以上部队纯粹由马其顿人所组成,除此之外,菲利其也组成了相当数量的联军轻骑兵,主要是底萨莱人。
  除了马其顿的步兵以外,亚历山大也有希腊同盟所供给的大量步兵和一些佣兵。   直到菲利普时代为止,希腊的围城战都要靠饥饿来迫使被围者投降。  为了加速这个缓慢的程序,菲利普从西西里学会了使用攻城机械,而这种工具早就被希腊和迦太基的工程人员使用着。
     对于亚历山大的炮兵和工兵,我们所知道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对于他的补给方法,就更是一无所知。炮兵也可分平射(加农)和曲射(榴弹)两种,所投射的东西为石弹和标枪。  而工兵则供给必要的工具和材料来建筑攻城槌、围攻塔、围墙、桥梁和营塞等。
  所有的战斗兵种和勤务部队都由亚历山大亲自指挥,但是有一个很好的参谋组织帮助他。其中有一位秘书长、日记的记录员、国王计划的保管员、测量人员、战史家、还有许多专家和科学研究人员。就其整体而言,这种军事组织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
    这不仅是一支征服性的军队,而更是一支占领性的军队,不仅是一个战斗组织,而且更加是一个科学开发性的组织。   大流士在伊苏斯失败之后,又另外召募了一支军队。因为据说他曾经让他的某些部队拥有剑和更长的矛一类的装备,这样比较易于对付马其顿人的长矛,由此可以推断他并非没有学会一点教训。
    他从巴比伦向北进军,渡过了底格里斯河的左岸,到达阿拉伯纳城——意即四神城——把仓库和家眷都寄托在这个城里。从那里他前进到高加米拉,在勃姆多斯河上,这条河是大扎布河的支流;它的位置在莫苏尔东北,距离约为十八英里,在阿拉伯纳的西面,距离约为三十五英里。
  他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位置的理由,是因为那里有一个广阔的平原——在克鲁姆莱斯附近——适宜于其大量骑兵的运用。     亚历山大渡过了底格里斯河,于九月二十日,在该河东岸休息他的部队,这时正好发生了月蚀的现象,于是他就向月神、日神和地神牺牲致祭。
  (注:从亚历山大选择的神名上看来,似乎当时的人类已经能够了解月蚀的成因。)   又过了几天,他的侦探向他报告说波斯军已经接近,他就立即准备迎战。  他亲自率领一部分精锐的骑兵,用最高的速度向敌人方向前进,同时命令其余的部队以常规行军速度跟在后面。
  从俘虏口中他得知波斯王正在高加米拉,率领着四万骑兵,一百万步兵,和二百辆装有镰刀的战车以及少数的战象。   注:(一)兵力的真正数字已经不可考。尤斯丁认为是四十万步兵和十万骑兵;库蒂斯认为是四万五千骑兵和二十万步兵,而狄奥多拉斯和普鲁塔赫则都是说总数一百万。
    (二)当时的战车可能十分厉害,它的速度很快,镰刀可以把人马的肢体切去,其锋利程度使被切者甚至来不及感到痛苦,就发现自己的手脚已经被切断。(三)在印度以外,战争中使用象兵,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纪录。
    这时,大流士正在忙于铲平地面和移去障碍物,把这个高加米拉平原变成一个巨型的阅兵场,在这个广场上他把他的部队,按照下述战斗序列展开:   左翼由巴克特里亚骑兵担负,杜罕人(——赛西亚部落的之一)和安其提亚人的部队也和他们混在一起,其次是波斯人的部队,骑兵与步兵混合在一起,其后是波斯苏西亚人,再其次是苏西亚卡都西亚人。
    以上所述为其左侧方面直达整个方阵的中央为止的全盘部署。在右翼顶点,所集中的为叙利亚低地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部队,其次则为米提人,与他们在一起的还有帕西亚人和赛西亚人的部队,再其次为塔普里亚人和希卡尼亚人,最后是阿尔巴尼亚人和沙赛西尼亚人,直到整个方阵中心为止。
  在中央部分,大流士所在的位置为其皇族部队,这些波斯人的长矛上都饰有金缨,其次为印度人,当时被称为‘移居的’卡利亚人,和马尔地亚人的弓弩手。  在他们的后面则为乌克西亚人,巴比伦人,红海各部落,和西塔西尼亚人,都组成纵深的队形。
  在前锋部分,左翼方面,面对着亚历山大的右翼,为赛西亚人的骑兵,几千名巴克特里亚人,和一百辆战车。在大流士的御林军骑兵的前方为十五头战象,和五十辆战车。在右翼的前面为亚美尼亚人和卡派多西亚人的骑兵,和五十辆战车。
    希腊的佣兵,紧靠在大流士和他的亲信波斯部队的两侧。正对着马其顿人的方阵,也只有这个部队才可能对抗得住方阵。   依照上述的叙述,是不难明确这许多的部队,实际上是如何集结的。
  依照坦恩的推测,全部第一线兵力均为骑兵所组成,而跟着他们后面的第二线则为步兵。右翼由马查斯指挥,而左翼则由比沙斯指挥。     在他把敌军的部署确实搞清楚之后,亚历山大就花了四天的时间休养军队和增强营地,装置鹿角和挖掘堑壕,渡过底格里斯河后的第四天夜里,大约二更时分,他突然命令拔营前进,以便在拂晓时与敌接触。
  差不多到了与波斯军相距三英里半的时候,他停止了下来,召集他的各位将领会商。  他的副帅,巴尔米尼奥,建议他们应该就地扎营,再对敌方和地形进行侦察。亚历山大同意了,乘着营地尚在设防之际,他亲自率领着轻步兵和骑兵,四出巡视,勘察这个准备当作战场用的广场。
  视察归来后,他又再度召集将领讨论他所看见的一切,并向部下说明立即执行命令的重要性。   九月三十日,即会战前夜,当大流士正在发出一种午夜的归营号,亚历山大的军队也休息了。  巴尔米尼奥走到国王的帐内,向他建议进行一次夜间攻击,但是亚历山大拒绝考虑。
  他已经计划好在即将来到的会战中,如何进行决定性的打击,同时他也认识到夜间作战的困难实在太多。亚历山大把他的兵力作了下述部署:   右翼方面由骑兵和轻步兵,和可以假定为三个团所组成的方阵。
    于是在正面的右端为克利图斯的皇家禁卫骑兵中队,在把他的左面是格劳西亚斯、阿里斯托、索波里斯、赫拉克里德斯、德米提流斯、梅里格尔和希吉罗布斯等人所率领的骑兵中队,全部的骑兵又由巴尔米尼奥之子,切罗塔斯任总指挥。
  其次为禁卫轻步兵营和尼卡罗尔率领的轻步兵。中间的重步兵方阵战斗序列如下:列努斯在右,其次即为佩尔狄卡斯、米里吉,米里吉尔、波里希普尔强、希门米亚斯和克拉提拉斯的部队。  照例,这左翼方面的全部步兵又均由克拉提拉斯担任总指挥。
  再左面为艾利吉亚斯所率领的希腊骑兵和菲利普所率领的底萨莱骑兵。而整个的左翼又由巴尔米尼奥总揽其指挥权。在他的身边则由法尔沙利亚骑兵担任护卫。   说到这里为止,在这个战斗序列中并无什么特殊的意味。
  其排列都是正常的,与在格拉尼卡斯会战和伊苏斯会战中,都极为相似。  但是战术问题却不同,而在观念上却与色诺芬所叙述的,赛鲁斯在提门布拉之战中,所面临的情形极为接近。亚历山大可能曾经熟读过色诺芬的著作,他又把那次半神话性会战的战术,应用在这个会战中。
  他在他的第一线的后面,还安排了一个第二线。他对于这些预备线的指挥官,曾经下达下述命令:如果他们看到第一线受到波斯大军的包围,就旋转向前承受波斯人的攻击。  这个后方或预备队的战线,由两个飞行纵队组成,每一翼的后面摆一个。
  他们的位置与正面成为一个角度,如果敌人想绕过翼侧进攻,那么他们就可以攻击敌人的侧翼。如果敌人不这样做,那么他们可以向内旋转,增强正面的兵力。   在右翼方面,部署有如下述:一半的阿吉里亚尼亚人,由阿图鲁斯指挥;一半的马其顿弓弩手,由布里索指挥;老练的佣兵(步兵)由克林德尔指挥,在前两个单位的前面,又有阿里提斯所率领的轻骑兵和阿里奥斯托所率领的配奥尼亚骑兵,而在他们的前面,则又有米尼达斯所率领的希腊骑兵(佣兵)。
    其余的阿吉里亚尼亚人,弓弩手,和巴拉克鲁斯的标枪兵,又排列在马其顿骑兵的前面,以对抗波斯战车的冲突。如果敌人的骑兵绕过右翼进攻,则米尼达斯的部队,就旋转并进攻敌人的侧翼。
  左面的纵队位置也是成为角状的:首先为西塔克里斯所率领的戴内斯步兵,次为柯拉鲁斯所率领的希腊联军骑兵,再次为阿格左所率领的阿德里西亚骑兵。  在他们的前面又有安德罗马巧斯所率领的希腊佣兵。
  保护行李营的为戴内斯步兵。总共亚历山大全军有七千骑兵和四万步兵。   对于亚历山大这个巨大的战术部署,道奇上校曾经进行过如下评论:   这样的部署常被称为一个空心的大方阵,但事实上其意义不仅如此。
  这种部署具有较大机动性,这是方阵所没有的。  因为这两个“飞行”纵队的组织和部署,都是使他们可以面对任何方向,对从前面、侧面和后面来的攻击,都可加以迎击。事实上,以后左面的纵队曾经遭遇到一个后方来的攻击,也终于将其击败了,所以库蒂斯说:严格的说来,他对于军队部署,是使其到处都可以构成正面。
  可以在所有的方向与敌人接战。     以上所述为亚历山大的战斗序列,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记住,在整个会战中,因为他能够预测敌人的意图,并准备应付的对策,所以他才能够按照他自己的想法,成功地发展出一种新战术。
  这次胜利的主因还是由于他具有先见之明。   当马其顿军逐渐接近波斯军时,亚历山大并不直接向他们进攻,而是向他们的左翼方面斜着走。  大流士看到这个情形,也就沿着他的行军方向,跟着他走,赛西亚骑兵则以徒步前进,引导攻击。
  亚历山大继续斜着走,逐渐走出波斯人已经铲平了的地区。大流士害怕到那里将会使他的战车丧失作用,于是命令他左翼方面的前排单位,赶紧绕过亚历山大的右翼,以迫使他停止下来。为了对付这次攻击,亚历山大调动米尼达斯所率领的希腊佣兵(骑兵)向前,但是他们却被敌人击败,纷纷后退。
    接着,阿里奥斯托的配奥尼亚骑兵和克林德尔的佣兵也奉命进攻。为了对抗起见,比沙斯也派遣巴克特里亚和赛西亚的骑兵前进。这些兵力突破了马其顿骑兵的队形,使他们受到重大的损失,因为赛西亚骑兵的人和马都有较好的装甲保护。
  尽管如此,马其顿军的纪律和勇气也开始表现出来,他们一个中队又一个中队,连续向敌人发起冲锋,终于将比沙斯的攻击击退。  当马其顿骑兵首先发生混乱时,大流士也就抓住这个机会,发动他的战车部队,希望把敌人的方阵冲散。
  可是当他们接近时,布阵在马其顿骑兵前面的阿吉里亚尼亚人和巴拉克鲁斯的部下,用箭和标枪的阵雨阻止了他们。这样就结束了马其顿右翼方面第一阶段的会战。   第二阶段的开始,是阿里提斯奉命攻击那些迂回马其顿军右翼的敌军。
    接着,亚历山大亲自率领马其顿的骑兵,向内旋转,构成一个楔子,连同右面四个团的步兵,冲向敌军,此时敌军由于骑兵已经前进,所以正面出现一个缺口,他就率领骑兵直接向大流士冲去——这是这次会战的转折点。
     这次骑兵冲锋,在左面还有长矛如林的步兵方阵密切支持。这个声势骇人的攻势使波斯国王受到震惊,立即逃出战场之外。  此时本来在亚历山大右方的波斯骑兵,发现后方已经受到阿里斯特的威胁,也开始逃走,马其顿人尾随追击,杀伤颇多。
  这个景象应该是足够惊心动魂,因为库蒂斯和狄奥多拉斯都说:由于大量敌军纷纷逃命,所以掀起满天尘雾,几乎使任何东西都很难分辨清楚,所以马其顿人才没能俘获大流士,只有一片喊叫声和马鞭啪啪的声音,可以作为追击者的向导。
       当右翼方面战斗正在进行之际,左翼方面也同时发生了恶战。由于亚历山大的斜进,所以左翼的位置就落在右翼的后面,而亚历山大的勇敢冲进又使左翼与右翼之间出现了一个缺口。
  于是印度人和波斯人的骑兵,就从这个缺口中涌入,直扑马其顿的行李营,试图救出大流士的家属。按照阿利安的记载,这里的战况变得异常危急。  幸亏预备队的指挥官听到了这个消息,马上就按照事先的命令,很轻快的旋转过来,在波斯军的后方出现,把他们杀伤了不少。
     当战斗还在进行的时候,在大流士右翼顶点方面的骑兵,也绕过了马其顿军的左翼,从侧面攻击巴尔米尼奥。巴尔米尼奥就受到了敌人的包围,他立即派出一个传令兵,把他现在所处的紧急情况报告给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正在追击波军左翼方面的残部,他马上率领马其顿骑兵转过头来,向波斯军的右翼攻击。此时波斯的骑兵也恰好退回来,却发现退路已被切断,开始进行顽强的战斗。双方苦战不已,但最后还是亚历山大获得胜利。
     巴尔米尼奥之围已解,于是马其顿军再继续追击,一直到深夜为止。  接着他们又用强行军向阿拉伯纳城赶去,前进了大约三十五英里,但是并未能俘获大流士,他早已溜走了。
     这场会战中的死伤数目,连猜测也都很困难。阿利安估计波斯军被杀者为三十万人,而被俘者则更多,至于亚历山大方面则认定只损失一百个人和一千匹马。库蒂斯说波军战死了四万人,而马军则为三百人。
    狄奥多托斯则估计双方分别为九万人和五百人。 。

2006-07-01

148 0

这是夸张的数据,以当时的波斯实力来讲,能有10万军队就已经很不错了.而亚历山大大帝能以少胜多,一方面是战术运用得当,另一方面却是波斯指挥体系已经瘫痪.根本无法有效的组织起来反击.各个都在逃跑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军事
公务办理
求职就业
时事政治
其他社会话题
法律
宗教
军事
军事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