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古诗文鉴赏的具体方法??

全部回答

2006-06-24

0 0

    在最新的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古诗文的鉴赏有这样两个要求: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望而却步,以至做题时很遗憾地丢掉了应该得到的分数。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同学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方面广泛的积累,尽可能多的掌握古诗词。  另一方面,就是要研究鉴赏技巧,它是应对考试的重要手段。关于积累,同学们要在平时多下功夫;关于技巧我就以2005年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第16题为例谈几点。
  此题就是考察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考查文化素养和底蕴的题目。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
    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解析: 一、每一首诗词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
  所以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注意诗歌提示性的信息(如题目﹑背景提示﹑注释等),这些是鉴赏古诗词首先须考虑的问题,有的还可能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初读原诗,注意作者戴复古下有注释,为南宋后期诗人,由此可以联想当时的背景,南宋非常懦弱,偏安一隅。
  戴复古就生于"吾国日以小,边疆风正寒"、"人以廉称少,官从辟奏多"的靡靡不振的南宋。其父戴敏愿山野吟诗而终身布衣不仕,名重当时。戴复古自晓事起便"遂笃意古律"。  笃意古律,在台州海边一隅肯定缺少视角纵深,走,外面的世界多精彩。
  复古先生咬咬牙,离开了"吾家老茅屋,破漏尚可住"的故乡,迈开沉重的脚步,开始了他遥遥无期的漂泊旅程,一走就是50年。戴复古的漂泊,从他第一步起就充满深深的忧愁。面对"麦麦少朝充食,松明夜当灯,老妪逢人哭,吾儿死谢陵"的同胞,诗人激动了!诗人愤怒了!诗人流泪了!是汉子要拍案而起,是匹夫要高歌直前!带上这份冲动,诗人无法掷投梭标,无法谋略救国,且以他泣国哀民的诗文呵护疮痍的山河,一抒心中之豪情,一吐胸头之块垒。
     二、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抒情的最好形式,从古到今都是这样。中国古代的诗歌表达相对含蓄,往往托物言志或写景抒情,我们鉴赏诗歌就是要品味出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所以借助各种知识和信息,分析诗歌的情与景也是鉴赏诗歌的关键。
  诗歌中的情往往是隐含在各种描写中的,不是平白直露的,这就要求我们目的性很明确得去从各个角度剖析诗歌的各种技巧。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这首《江阴浮远堂》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就是"愁"。
  "万里愁"是诗人登浮远堂的感喟。"愁"本是无形之物;"万里"是虚指的数词,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在这里诗人借助江、山来烘托表现这种深愁,于是使原来抽象的情感,显得十分形象、真切,直贯诗末。  上联写江,是近瞰。
  诗人将"大江流"与"万里愁"并提,既是望江水生愁,于江水寄愁,也是借江水喻愁。长江万里,愁亦万里;江流不尽,愁也无尽;无"大江流",何言"万里愁"?下联点山,是远望。"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作者登上江阴浮远堂后,眺望而产生了山河破碎的感受,因无山遮隔,致使中原沦陷之地,尽在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愁之感。
    借山寄愁,一反常人之法,以山遮断视线为愁,以不见所思为恨;却以无山遮掩为愁,以满目凄凉为恨,这就不能不望了。只因无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沦丧之地,尽收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
  由于"无山",故能"极目",因"极目"而视通万里,由此而生"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实际上是对"愁"的进一步解释,因此这一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是借山寄愁的一种非常含蓄的表达。   三、注意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回答古诗鉴赏题,一般字数不会太多,但答题的内容要重点明确,顺序合理,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如果语无伦次,用语模糊,即使理解对了,也可能丢分。 关于用语准确,表达到位,我建议大家掌握一些常用的名词术语: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分析手法类: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衬托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侧面描写: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语言特点类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诗情画意:议论类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语言风格类: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简洁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明快:明白通畅。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文章结构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行文技巧类: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其它: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层次分明,一气呵成,琅琅上口。
   最后,同学们需注意两点:第一、;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不是听几首分析就能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家平时的钻研和积累。  第二、任何老师和资料所讲的技巧、规律都不能死板运用。
  比如辛弃疾的词大部分是反映抗金爱国、反对偏安政策的,但也有表现农村闲适生活的。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

2006-06-30

132 0

    一.审视标题 诗歌的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我们理解其思想内容的钥匙,因此,从标题入手,可以理解诗歌的内容。 例1。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如果仅就诗句来看,要理解其思想内容,难得其要领,而题目告诉我们这诗是抒发观书后的感想。  “观书”与“方塘”有什么关系呢?经进一步分析,就可以明白,诗人是将方塘喻为明镜,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
  所以这首诗意在告诉人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例2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
   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桔绿”是一年好景?从诗人对冬天的盛赞中,我们能发现一个什么人生哲理? 题目告诉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既然是送给友人的,那就决不仅仅是告诉友人一个客观事实,而是另有深意的。
  所以,答案应该是:因为严寒培育了橙与桔坚韧的品格和崇高的气节。  说明了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二、了解作者 古人读书有一条重要经验——知人论世。
  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   例3.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课内我们学过陆游的诗,对陆游的生平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  知道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
  明乎此,就可以明白,诗人是以梅花孤独寂寞与备受摧残的情况自喻。这两句是写,词人不屑跟排挤他的官僚们争夺荣华,也不怕投降派的妒恨和打击。 三.借助注释 有时,拟题者为降低理解的难度,便于考生理解,会提供一些相关资料——或作者简介,或写作时代,或语句、词语的注释等。
    这些资料往往可以用来帮助理解词意。 例4 春行即兴 张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1。 诗人春天经过宜阳,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怎样的情绪? 2。   首句的“草萋萋”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借助提供的小注,就很容易答出:1。
   抒发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2。 写出了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茂盛野草的景象。 四。 理解诗句 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最根本的还是要对诗句进行分析理解。理解诗句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和“诗眼”。
    我国的古诗词讲究凝练,讲究一字传神,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诗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这关键词语和“诗眼”里。因此,我们要善于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情思。 例5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辑,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从题目看,这诗是作者呈给张丞相的。那么,呈给张丞相要干什么呢?颈联的下句“端居耻圣明”给我们透露了信息:在这圣明之世,诗人不愿闲居着。
  显然,这是一首“干谒诗”,作者是求张丞相能推荐自己做官,为朝廷效力。   例6。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柘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的“诗眼”就是“悲”字,它决定了诗的感情基调。所以诗的主要内容就是写诗人思乡的悲情和羁旅的愁情。   。

2006-06-25

134 0

  我说的只是自己的感受。首先弄清古诗中的意象所表达的特殊感情。古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直接说,总是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而且还有一些意象具有比较固定的意义。像一说到"柳",就会想到"留",松梅竹一般都表达作者高尚的气节。
  分析完意象,然后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再从内容\形式和表达效果来分析古诗中的好词好字。 另外向你推荐一本书,龙门语文专题系列的>,大概是这么个名。祝你掌握好古诗文鉴赏的方法。非常希望能够和你进行交流。
  祝你好运!。

2006-06-25

118 0

首先,多方面的阅读,包括题目,作者,注释等一些比较细节的东西,再次,要明白题目的意思,翻译一遍,说表达了什么,就可以了.切记,绝招,一定要先翻译一遍的.

2006-06-25

134 0

具体的长篇大论相信在你的复习资料上都能找到,下面是操作性比较高的公式性的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要能解释,有时候答题要先解释词句。 再抓住关键字也就是诗眼。 再看景情关系,是借景抒情,还是融情于景。 再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再看语言风格。 以上步骤不必面面俱到,而是根据高考要求去做。

2006-06-25

117 0

买基本古诗词鉴赏词典 细细的读几篇就可以了 语文这个东西 说不出什么 要看 语感。 要培养一种感觉。 多读是最好的办法。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