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包
2004-12-05
有章少先的文章吗?
《兰州晚报》有很多他的文章,兰州新闻网上也有。
我找了一篇发在下面。
“神童”欠缺什么?
作者:章少先 稿件来源:
近些天,有关“神童”王大可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本报一篇后续报道专门借专家之口提醒家长:不要盲目模仿“天才”家教(见9月9日晚报)。 这很有必要。
王大可是兰州人的骄傲,但他只是特例。像这样有天赋的少年毕竟非常少见。其父的教育方法顺应了他的天性,仅适合他本人。对其他同龄孩子不见得适用。特别需要注意
的是,北大也好,教育专家也好,乃至他的父亲也罢,都己意识到王大可继续深造除了专门补学基础知识,还需在社会知识方面特别加强。 应该说这是非常明智的。
即便是“神童”,若...全部
《兰州晚报》有很多他的文章,兰州新闻网上也有。
我找了一篇发在下面。
“神童”欠缺什么?
作者:章少先 稿件来源:
近些天,有关“神童”王大可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本报一篇后续报道专门借专家之口提醒家长:不要盲目模仿“天才”家教(见9月9日晚报)。
这很有必要。
王大可是兰州人的骄傲,但他只是特例。像这样有天赋的少年毕竟非常少见。其父的教育方法顺应了他的天性,仅适合他本人。对其他同龄孩子不见得适用。特别需要注意
的是,北大也好,教育专家也好,乃至他的父亲也罢,都己意识到王大可继续深造除了专门补学基础知识,还需在社会知识方面特别加强。
应该说这是非常明智的。
即便是“神童”,若不重视非智力素质培养,其局部“营养”的缺乏必会影响其专长的发挥。这是有前车之鉴的。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专门在合肥设立了少年科技大学,当时有一批轰动全国的少年就读于该大学,随着时过境迁,追踪他们的足迹,在本行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者只占很少一部分,其余则成绩平平。
显然,少年大学生没有做出骄人的成就,并不缺乏智力素质,追究原因,有多种因素,其中,忽视了非智力素质培养,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无独有偶,近期的一则关于少年大学生魏永康的报道更叫人不可思议。
央视新闻报道说:永康13岁考进湘潭大学物理系,其母陪读了4年;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士博士联读班,因为其母不能跟在身边,便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无奈于2003年肄业回了老家。不妨想像,这样连起码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怎能建立正常的社会交往。
更进一步设想,像这样缺漏过于明显的人才,在科研领域又怎能与同行合作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