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县支行会计岗位是干什么的?
人民银行内部监督工作是保证人民银行正确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基础性工作,而基层人民银行目前却存在监督资源分散、监督手段不能有效配合、监督方式落后的现状。为有效防范人民银行业务风险,必须采取措施,对现有监督资源、手段、方式等进行整合、改进。 本文在对当前基层央行监督机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参考。
现 状
现状一:监督资源丰富,整合利用不足
1、组织资源丰富,却各自为政。到目前为止,基层央行已经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内部监督组织体系,包括:业务部门的复核检查、事后监督、内审监督、执法监察和专业检查五个层次,可以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实施全方位监督。 但各监督部门由于分管领导不同、...全部
人民银行内部监督工作是保证人民银行正确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基础性工作,而基层人民银行目前却存在监督资源分散、监督手段不能有效配合、监督方式落后的现状。为有效防范人民银行业务风险,必须采取措施,对现有监督资源、手段、方式等进行整合、改进。
本文在对当前基层央行监督机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参考。
现 状
现状一:监督资源丰富,整合利用不足
1、组织资源丰富,却各自为政。到目前为止,基层央行已经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内部监督组织体系,包括:业务部门的复核检查、事后监督、内审监督、执法监察和专业检查五个层次,可以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实施全方位监督。
但各监督部门由于分管领导不同、上级行对口处室不同,缺少统一的协调机制,很难对各部门的监督任务进行整体规划、联合实施,往往只能“单打独斗”,或者是临阵组合,监督整体合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监督效果不尽如人意。
2、制度资源丰富,却不成体系。近年来,基层人民银行负有监督职能的部门均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监督管理制度,内容涵盖人民银行人、财、物的各个方面。但这些制度多数是由各监督部门独立制定,缺乏相互衔接性,如纪检部门已经制定了工作人员履行职责违规责任追究办法,而其他监督部门制定的制度中仍然存在对责任人员进行处罚的规定,而且这些处罚规定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别和冲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督制度的有效落实。
3、人力资源丰富,却缺少协作。目前,人民银行现已具有一支较得力的监督干部队伍,他们比较熟悉政策法规、比较精通各项业务,在政治上、业务上都很过硬。但由于这些监督人员在业务方面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又分散于多个监督部门,不能统一管理使用,难以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使用效能。
4、信息资源丰富,却难以共享。经过多年努力,各监督部门在履行监督职责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监督信息,包括查处问题台账、风险点分布情况及相关监督检查依据等内容,但各部门往往对监督信息采取“保密式”管理,只在领导、监督部门和被监督部门之间进行传递,即使是其他监督部门,也很难全面、真实地了解相关信息。
现状二:监督手段多样,却各有局限性
1、部门复核监督存在人情局限。复核人员与业务操作人员同处一个部门,彼此较为熟悉,容易出现用感情代替原则,用信任代替制度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复核监督的效用。
2、事后监督存在时滞局限。事后监督主要采取隔日审核业务部门凭证的模式,滞后于业务操作,发现的问题已既成事实。
3、内审监督存在整改局限。内审部门对有关单位的违规行为只有建议权,没有处理权,对问题整改的约束力不强,导致被监督对象存在的问题屡查屡犯现象十分突出。
4、执法监察存在职权局限。一般来讲,纪检监察部门有线索才能开展执法监察,工作上处于被动。加之纪检监察部门人员少,难以对各项具体业务做出深入全面的监督检查。
5、专业检查存在利益局限。上级行专业部门对下级行专业部门掌握的情况较多,对被监督对象长期存在的“制度上的漏洞、业务人员不足、岗位间缺乏有效制约”等方面的问题往往给予理解,或过多地考虑本专业利益,存在重检查、轻整改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监督效果。
现状三:监督方式落后 成效受到影响
1、采取同级监督方式,监督人员心存顾虑。监督人员的隶属关系是在本级,因而监督检查人员在开展同级监督时有“三怕”:怕引起被监督部门主管领导的误解,影响自己进步;怕引起被监督部门的抵触,影响科室之间关系;怕引起被监督人员的怨恨,影响评比选票。
由于监督人员心存顾虑,监督检查的质量和效果就可能打了折扣。
2、督促整改缺乏措施,监督成果难以充分利用。一方面是被监督部门只重视查出的问题,对监督建议部分往往采取漠然处之的态度,致使大部分监督成果得不到真正的利用;另一方面,监督部门对查出的具体问题缺乏对某一时期内同一类检查项目所反映的共性问题和对某一被监督单位一定时期内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考核、分析、研究和整改,未能站在人民银行整个内控管理的高度全面把握,提出的建议或措施往往就事论事的多,深究原因的少,限于操作层面的多,机制建设的少,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央行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3、检查方法和工具落后,监督质量难以保证。目前人民银行监督部门在实施监督时,基本上还是传统方法、手工操作。面对日益发展的金融新业务和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原始的检查方法和现有的检查工具已显现出苍白无力和较为滞后的状态。
如内审部门在开展国库业务检查时,面对每年近千本的凭证、账簿等资料,采取手工监督方式,只能抽查的方式,监督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建 议
建议一:整合现有监督资源,实现监督资源的合理配置
改变目前基层央行监督职能分散、制度建设不系统、人员结构不合理、信息不能共享的状况,实行监督资源的整合。
1、建立纪检、内审、事后监督等部门为一体的监督检查体系,树立监督工作一盘棋思想,将其职能中重合的部分合并。
2、设立专职联络员岗,定期对各部门监督检查目标和任务进行整理归类,合理调配监督检查力量,增强监督资源配置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按检查项目安排相关人员成立检查组,选择综合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的人员担任相应项目的负责人,便于监督和协调的有效统一。
3、在严格访问控制的基础上,构筑一个连接纪检、内审、事后监督等部门的信息资源网络平台,在平台上建立监督依据、监督成果及内控评价信息库;要求各监督部门在每次任务完成后,必须将相关信息录入到信息库中,以实现监督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监督工作效率和监督成果的利用率。
4、设立监督制度管理岗,主要职责包括,一是负责征询意见,在新制度印发前征询各部门对拟印发制度的意见,并进行汇总分析,以确定是否对该制度进行修改;二是将拟制定的制度与以往制定的相关制度进行比对分析,确保新制度与其他制度的衔接性和一致性;三是定期对全行管理制度进行梳理。
使前后不衔接的制度衔接起来;把不合时宜的制度清退出来;将与实际不相适应的条款修改完善过来;把制度上的缺失或漏洞补充起来;将一些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制度建立起来。使央行各项工作都能受到较有力的制度约束,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各项工作提供保障。
建议二:统筹使用各种监督手段,提高内部监督整体合力
各类监督手段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各类监督手段的协调配合,提高监督效率和效果。
1、依据各种监督手段的特点进一步明确分工,纪检监察重点对风险点的防范工作和勤政廉洁、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进行监督;部门复核重点对业务经办过程的违规操作进行监督;内审重点对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事后监督重点对业务的合规性和风险性进行监督;专业检查重点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
2、建立链条监督管理体系,即复核监督和事后监督定期将检查发现问题的汇总情况传送至内审;内审在对这些问题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现场监督项目;内审将监督发现的问题及整改建议定期传送至纪检部门和被监督业务部门的主管领导,督促其进行整改。
3、建立各种监督手段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促进其尽职尽责。试行监督评点听证制度,定期组织各监督部门对全行前一阶段的监督档案进行点评,查看其中的事实定性是否准确,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被查部门是否确认等,从而对监督水平、质量及监督人员素质进行评价,促使各监督部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监督质量。
4、建立各监督部门自我约束机制,通过制定岗位责任制、监督检查制度、奖惩制度等约束机制,规范监督部门和监督人员的行为,提高监督效果。
建议三:完善监督方式,增强监督效果
1、一是改变目前以同级监督为主的方式,采取下查一级和异地交叉检查为主,从根源上解决监督人员的后顾之忧;二是建立监督与被监督互信机制,监督部门在监督检查的过程中,要做到寓监督于服务中,多提一些推动部门业务发展的建议,将会获得被监督部门的理解、配合和支持。
2、多措并举,切实利用监督资源。建立监督查处问题台帐制度,定期对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逐条勾兑;按季对前期监督检查中查处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通报,督促被监督部门认真整改;建立风险评价制度,监督部门对查出问题进行分部门分类别管理、定期对各部门发现问题的趋势变化做出分析,划分风险级别,进行定期预警提示。
3、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发相关的监督操作程序,对各项业务进行实时监控,设置各类业务风险点检测模块,让系统通过分析各项业务的基础数据,自动对每项业务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价、预警。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