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儒家经典著作中保存相对完整?

儒家经典著作中保存相对完整,在先秦时期流传相对较广的是哪一部

全部回答

2013-12-13

114 0

    儒学著作 先秦时期是儒学的开创时期,儒学典籍皆诞生于此时,这些文献典籍大多被后世奉为经典,后世一些文人学士对这些经典进行整合,遂有四书五经、十三经等典籍传世,这些儒学经典被封建统治者定为儒仕必读书目和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深刻地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思想文化。
   《周易》 《周易》又叫《易经》,相传上古圣人伏羲作八卦,是儒家四书五经之一,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易》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物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是总结这些预测规律的理论工具书。其内容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组成。有卦图和卦辞,爻有爻题和爻辞,其中保存了三代时期的宗教、祭祀、礼仪、天象等知识。
     由于它是一本卜筮之书,所以不是秦朝要焚之书,躲过秦火而留存于世。周易的核心是五行八卦,主要论点有阴阳相生,五行相克,虽然含有诸多迷信思想成分,但是其中却又着人们对万事万物规律的探索,解释之中包含着对立统一的规律,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方法论,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周易》后经西汉时期田何传世之后,内容除由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所组成的经文之外,还包括相传由孔子所作的“十翼”,即《易传》7种10篇。汉武帝时期,《周易》被列入儒家经典,遂称《易经》。
  意为由“经文”和“易传”组成,后世遂流传至今。 《尚书》 《尚书》,原称《书》,是我国最早的公文总集,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战国时期总称为《书》,汉代改称《尚书》,意思是“上古帝王之书”。  因为是儒家经典之一,故又称《书经》,是五经之一,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尚书》也是我国最早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有关上古时期的历史事件和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内容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尚书》在经过孔子编撰之后,有些篇目又由后来儒家增补而成。
    西汉初年,原书存有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
  现在通行于世的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尚书》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  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当世统治者提供借鉴。
  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尚书》的文字艰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在言语表达和形象描述等方面形成了散文写作的范式。 《仪礼》《仪礼》原称《礼》,汉朝人称为《士礼》,相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
    到了晋代才称《仪礼》,《仪礼》是一部详细的礼仪制度章程,也是儒家传习最早的一部书。古时传说此书是周公旦所作,《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其出自孔子及其门生,该书成书于东周时期。
   《仪礼》文字艰涩,内容枯燥,治史者对它望而生畏。而且是“三礼”中成书最早的一部,据考古资料及古典文献记载,商、周时期,有名目繁多的典礼,其仪节更是繁冗复杂,非有专门职业训练并经常排练演习者,不能经办这些典礼。
    儒生掌握的可能创行于西周并在春秋以后更加通用的各种仪节单,经不断排练补充,整齐厘订,成为职业手册。他们要为天子、诸侯、士大夫举行各种不同的礼,因此保存的仪节单很多,曾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记载。
  但传到汉代只剩了十七篇,包括冠、婚、丧祭、朝聘、射乡五项典礼仪节,由高堂生作为专供士大夫阶层施行的“士礼”传授,称作《礼经》,为“五经”之一。   《礼记》十七篇,内容涉及上古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汉代《仪礼》的传本有四种,即大戴本、小戴本、普本和西汉经学家刘向《别录》本。《仪礼》十七篇所记仪节制度,是各朝礼典的制定的蓝本。 《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记录古代典章制度的书籍。
    据传《礼记》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及其子弟众人的作品,还收录了先秦时期的他人著述。《礼记》在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仕人必读之书。《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仪制度,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庞杂,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历法、地理等社会各个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文献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简短生动的故事阐明一个深刻道理;有的大气磅礴、结构严谨;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大肆渲染描写,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性的格言警句,言词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传统文化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各个时代的文人学士都从中寻找有益于世的思想资源。  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种类繁多,如东汉末年郑玄所注《礼记》,盛行不衰。
  今天所见版本是经西汉文学家戴德和其侄子戴圣选编而流传至今的《小戴礼记》。 《乐记》 《乐记》是记录先秦时期王室音乐作品及后世谈论音乐制度的一部儒家思想资料汇编。相传为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后经汉初儒生搜集和整理先秦谈乐的言论,特别是儒家谈乐得言论,综合起来,编辑而成的一部书。
     《乐记》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中题作《乐记第十九》,约5000余字,包括十一个子篇:《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言篇》、《乐象篇》、《乐情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乐化篇》、《师乙篇》等。
  据西汉刘向,古代《乐记》共23篇,篇名都记载于《别录》书中。  关于《乐经》的流传,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为《乐经》属先秦旧书,已亡于秦火;一种说法认为,《周礼·春官宗伯》之《大司乐章》就是所传《乐经》;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根本没有《乐经》这部经书。
  多数人采纳第一种说法,认为秦以后多传《乐经》为后人伪造。 《乐记》论述了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功能,以及音乐的美感认知等,是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中丰富的音乐文化史料,对两多千年来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春秋》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孔子晚年根据鲁史修订而成,是儒家经典之一。它被儒家各派尊为“经”,对它的解释称为“传”。到汉代时,这种传已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夹氏传》和《邹氏传》五种版本,后《夹氏传》和《邹氏传》亡佚了,流传下来的只有左丘明的《左氏传》、公羊高的《公羊传》和谷梁赤的《谷梁传》三种,后世称其为“春秋三传”。
     满意回答请好评阿~~~O(∩_∩)O谢谢啦。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舞蹈
文学
文学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