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天文学

天文届中,何谓柯伊伯带??

全部回答

2006-01-27

0 0

     柯伊伯带是现时我们所知的太阳系的边界,是太阳系大多数彗星的来源地。有天文学家认为,由于冥王星的大小和柯伊伯带的小行星的大小相约,所以冥王星应该排除在九大行星之列,而归入柯伊伯带小行星的行列当中;而冥王星的卫星则应被当作是冥王星的伴星。
   在距离太阳 40~50个天文单位 的位置,低倾角的轨道上,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一片空虚,太阳系的尽头所在。  但事实上这里满布著径从数公里到上千公里的冰封物体,热闹无比,就是柯伊伯带。
  柯伊伯带上的这些物体是怎么成形的呢?如果按照行星形成的吸积理论来解释,那就是他们在绕日运动的过程中发生碰撞,互相吸引,最后黏附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天体,形成现在的样子。 柯伊伯带是现时我们所知的太阳系的边界,是太阳系大多数彗星的来源地。
    有天文学家认为,由于冥王星的大小和柯伊伯带的小行星的大小相约,所以冥王星应该排除在太阳系的行星之外,而归入柯伊伯带小行星的行列当中;而冥王星的卫星则应被当作是其伴星。 发现经过 黄色点环为柯伊伯带1950 年代,柯伊伯 (Kuiper) 和 埃吉沃斯 (Edgeworth) 预测在海王星的轨道以外,充满了微小冰封的物体,他们是原始太阳系星云的残存物质,也是短周期彗星的来源地。
    1992 年,人们找到第一个柯伊伯带天体;如今大约有 1000 个柯伊伯带天体被发现的纪录,而且有许多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应该也是柯伊伯带的一份子,只是冥王星在柯伊伯带理论出现前就已经被发现,所以才被认为是行星。
  无论如何,柯伊伯带的存在已是公认的事实,但柯伊伯带为什么会存在等种种疑问却也成为太阳系形成理论的许多未解谜团。   [编辑]柯伊伯带之谜 可是这个理论有个致命的问题:如果在柯伊伯带目前的位置,要形成直径上千公里的天体,那么柯伊伯带上物体的总质量至少要是地球质量的 10 倍以上,可是目前推估的柯伊伯带总质量,不过只有地球质量的十分之一,其他 99% 的质量,难道凭空消失了?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几年来陆续有好几个理论出现,可惜它们都有一些明显的限制。
    如今,美国西南研究院 (SwRI,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的 Dr。 Harold Levison 以及法国 de la Cote d'Azur 天文台的 Dr。
   Alessandro Morbidelli 共同提出了一个理论,认为柯伊伯带天体是在距离太阳更近的位置成形后,再被海王星一个个甩出去的,因此躲开了柯伊伯带总质量不足的问题。   20 年前,科学家就已经知道行星的轨道会飘移,特别是天王星与海王星,更是从成形之后就已经逐渐向外移动。
  Levison 和 Morbidelli 提出的理论模型认为,太阳系原始星云有一个过去并不晓得的边界,大概就是现在海王星的位置,也就是距离太阳约 30AU 的地方。  在这个范围内,各个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以及现在柯伊伯带上的天体都有足够的质量得以碰撞吸积成形,而在这个范围以外,就是空无一物的太空。
  当这些大天体成形并逐渐向外移动的时候,柯伊伯带上的天体也被带著往外迁移,然后当海王星碰到太阳系原始星云的边界后,它不得不停下来,因此才会停留在现在的轨道上。  至于这些柯伊伯带上的天体,就在海王星迁移的最后一个阶段,逐渐被甩出去而形成。
   。

2006-01-27

47 0

    是在太阳系的尽头的小行星带 他被认为是 太阳系行星的摇篮也是彗星产生的地方 以天文学家柯伊伯名字来命名 那里充斥着许多类冥天体 冥王星就是柯伊伯带里面最著名的一个行星 因为他比较亮 更容易观测 于是幸运的成为了第九大行星 柯伊伯带位于海王星轨道以外,其存在由荷兰天文学家柯伊伯于1951年预言,1992年得到验证。
    据推测,柯伊伯带中直径在100公里以上的天体要超过10万个;目前已经发现了600多个,冥王星和它的卫星冥卫一是其中体积最大的。除了冥王星-冥卫一系统外,从2001年起,科学家陆续在柯伊伯带中发现了7个双星系统。
  这些系统的共同特点是:两个天体大小相似,互相围绕着运动,但距离非常遥远,通常是较大天体半径的数十倍,甚至数千倍之多。   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也存在一些双星系统,科学家认为那是由天体之间撞击、裂解、残骸重新积聚形成的。
  但柯伊伯带中双星系统太多,两天体间距也普遍太远,很难用撞击机制来解释。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提出,这些双星系统应当是引力将两个原本不相关的天体约束在一起而形成的。   科学家在12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了他们对有关形成过程的两种推测。
  他们说,两个天体如果靠得太近,可导致它们之间的引力超过太阳引潮力而使它们分开的趋向,就会暂时形成一个双星系统。此后,这个系统有可能由于不断地与许多小天体靠近而损失能量,这种过程称为“动态摩擦”。
    但是,如果附近有一个质量较大的天体,其引力作用也有可能使双星系统损失能量。能量损失可以使双星系统稳定下来。 模拟表明,上述两种机制都可以对柯伊伯带中双星系统的形成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其中“动态摩擦”机制要更好一些。
  科学家根据模型估计,柯伊伯带中有5%的天体是类似的双星系统,这与人们目前的观测结果相差不大。  随着更多柯伊伯带天体被发现,这两种假说可以得到更严格的检验。由于人们认为柯伊伯带中的物质是太阳系形成早期剩下的,研究其中天体的性质将有助于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史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天文学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天文学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数学
化学
环境学
建筑学
工程技术科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心理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天文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