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商业/理财 银行业务

2002年香港爆发的“仙股事件”是什么?

全部回答

2006-01-13

0 0

    强:香港"仙股事件"的另类思考 2002-08-22 11:23:04 7月25日,香港交易所提出改革上市公司素质的建议,拟将30天平均价低于港币5角的公司从主板市场中除牌。
  因为香港主板上市的近800家企业中,近半数为股价低于港币5角的公司,这些股票被称之为"仙股",而且在近半数的仙股中,还有不少一两角、甚至几分钱的股票。  交易所的建议本来是想向国际规则靠拢,引进优胜劣汰的机制,结果7月26日香港主板市场上的"仙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跌。
  交易所受到指责,不得不放弃了原来的方案。 有评论说:"除牌建议很快被收回,使"仙股事件"没有对香港的金融体系产生长时间和大范围的连锁冲击,表明香港的金融市场仍属稳健,也捍卫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声誉。
    证券市场的政策制订者与监管者毕竟不是神,也难免失误,那么,面对失误,从来都是"不怕错,就怕拖"。在瞬息万变的证券市场,十天半月已太久。而香港特区政府及金融监管层在一个交易日内当机立断的纠错,以及有关官员的承担及调查跟进等得当措施,均表现出了一种成熟的大家风范,是对港人负责任的做法。
    因此维护了公开、公平、公正和公信的原则,也就是维持了香港投资者信心的根本,维护了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华南新闻》(2002年8月6日) 但是,本人却不同意这样的评价。
  我认为"仙股事件"这是香港股市不成熟的表现。 不知道香港的投资者想过没有?一两角、甚至几分钱的股票。  究竟还有什么投资价值?而且在"仙股风波"之前,一两角、甚至几分钱的股票,几乎没有日成交量,不过是个摆设。
  香港金融界从去年就希望从美国股市撤出的资金进入香港股市,改变低迷的状态,但是并没有大资金介入,想一想,国际资金会对800家企业中,一半低于5角的的股市感兴趣吗? 有统计表明:2002年第二季度,外国资本纷纷逃离美国资本市场。
    其中,从美国债市转入欧元区的资本为230亿美元,转入日本的资本为380亿美元。从美国股市转入欧元区的资本达350亿美元,转入日本170亿美元。(《经济参考报》2002年8月7日)为什么外资没有大量介入香港股市?因为香港股市虽然比深沪股市接近国际规则,但是与欧洲、日本股市相比,在规范程度和公司质量上仍然有差距。
    "仙股事件"正是这种差距的表现。 其实,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现在内地不少企业要求到香港上市,为什么香港证券管理部门不可以引入"买壳上市"的机制呢?允许内地的民营或国营企业"借壳上市"岂不是一举两得,一方面可以让"仙股"退出市场,另一方面给内地企业上市创造条件,让搞实业的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对香港股市很有好处。
    当然对于"买壳上市"、"借壳上市"要有相应的规定和严格的手续。800只股票,有一半是"仙股",这也是一种资源,如何利用这个资源,实现平稳过渡,让香港和内地实现双赢,同时又可以活跃香港股市,岂不是更好吗? 也许有人认为我这个想法太简单、太理想化了。
  但是,我的主要意思是说:办法是人想出来的。  香港不一定要模仿美国的证券管理模式,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必竟香港与内地有紧密的经济联系,从文化价值观念上也有很多相同之处。
  更何况市场经济是优胜劣汰的竞争经济,如何让"仙股"平稳退出,让内地企业合法地上市,是有很多事情可做的。 。

2006-01-13

162 0

是为了提高香港上市公司的质量,联交所在2002年(?我怎么记得是03年?)发布的一个政策,大概的意思是限制并逐步取消每股市值低于10港仙,就是CENT,港分,也就是低于1毛港币的股票的上市资格。 更详细的相信在“百度”搜索“仙股事件”或者“仙股风波”,应该有比较多的报道。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商业/理财
银行业务
贸易
保险
经济研究
股票
商务文书
创业投资
财务税务
企业管理
产业信息
个人理财
基金
外汇
金融
证券
经济
银行
黄金
期货
财政
商业
房地产
银行业务
银行业务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