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五岁了,自控力特别差,该怎样
现在的许多年轻父母,高兴时对孩子不管不问,不高兴时又格外严厉,没有一个始终如一的规矩,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紧张和混乱,从而认为地制造教育孩子的障碍。
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是非观念,父母自己思想混乱是教育孩子的大忌。 另外,父母双方的意见要一致,千万不能出现父亲教育孩子母亲在旁边反对的情况,因为好的教育方式是一位家长教育孩子时,另一位家长需要和他紧密配合。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事例说明,许多人的事业成就,往往主要的不是由于他们的智力超常,而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有着优良的非智力因素。 我们知道,所谓非智力因素,除理想、信念、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心理要素外,...全部
现在的许多年轻父母,高兴时对孩子不管不问,不高兴时又格外严厉,没有一个始终如一的规矩,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紧张和混乱,从而认为地制造教育孩子的障碍。
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是非观念,父母自己思想混乱是教育孩子的大忌。
另外,父母双方的意见要一致,千万不能出现父亲教育孩子母亲在旁边反对的情况,因为好的教育方式是一位家长教育孩子时,另一位家长需要和他紧密配合。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事例说明,许多人的事业成就,往往主要的不是由于他们的智力超常,而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有着优良的非智力因素。
我们知道,所谓非智力因素,除理想、信念、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心理要素外,还包括自控能力,它们是人的一个内在的、多功能的动力系统。如果这个动力系统是健全的、完善的,那么,它就可以产生不断的内在的力量,促使智力得以充分发挥,并提高活动的积极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反之,这个动力系统是病态的、不健全的、有障碍的,诸如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茫然无追求,害怕困难,缺乏攀登知识高峰的勇气,缺乏争取胜利的信心和扭力等不良的心理素质,便会使一个人的智力难以正常发挥,人格也得不到健全的发展。
因此,培养少年儿童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尤其是培养自控能力,是促使少年儿童在德智体诸方面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
自控能力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能动力量,主要是指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控制主体自身的一种特殊的能动性。
自控能力不能理解为消极的自我约束,它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功能,使人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积极地支配自身,排除干扰,使主观恰当地协调于客观,并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去追求良好的行为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情况:
一是任性而行,不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是虽然主观上想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下过多次决心,但在行动上仍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人的情感、欲望和兴趣这些非智力因素是人的行为动机和毅力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又带有自发性。情感如不经过自控机制的加工处理,任性而动,任情而为,就会出现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必将偏离正确的轨道,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这说明自控能力具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它能调动其他非智力因素的积极的方面,消解它们的消极的方面,使一个人按着理性的要求去行动,从而克服
各种放任、散漫、无恒心、无决心的情况。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自控能力在这个非智力因素的动力系统中,起着一种枢纽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它是这个动力系统的调节器和保险阀。
自控能力,能够保证人的活动经常处于良性运行的轨道上,从而可以积极、持久、稳定、有序地实现一个又一个?
缺乏自控能力在少年儿童身上是常见的现象,诸如思想不集中;做事虎头蛇尾,不能始终如一;或想到了,但做不到;或所谓“只有五分钟热度”,凡此等等,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未经足够的训练,尚不成熟的表现,也是难免的弱点。
对此,每个父母,都要有足够的认识,但是也不必为此过分着急。因为一般儿童的通病,也正是我们施教的依据。只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不放过每一个时机,严加训练,持之以恒,自控能力就一定能逐步增强起来。例如早起、锻炼、按时作业、有节制地花钱等等,都要明之以理,培养自觉,使孩子们能立下志愿,加强自控,注意训练,养成习惯,从而在习惯中形成优良的品质。
我们都会承认,绝大多数孩子都有一颗上进的心,但在这个同一的起跑线上起跑以后,在前进的过程中,却渐渐地拉开了距离,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一个事实,即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分化,在很大程度上关系于孩子们在自控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上所存在的差异。
不少孩子在稚嫩的心中不乏怀抱着雄心壮志,但如果不着力于自控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不是坚韧不拔地把自己的志愿付之脚踏实地的刻苦学习,经不起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引诱,结果,或半途而废,或望洋兴叹,久而久之,便会积淀成一种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威特6岁时,我带他去L村的E牧师家去做客,并在他家住了几天。第二天吃早餐时 ,儿子弄撒了一点牛奶。按我家的规矩,撒了食物是要受罚的,只能吃面包和盐。威特很爱喝牛奶,加上E牧师全家都非常喜欢他,给他的牛奶是经过特意调制的,此外还有上好的点心。
威特的脸红了一下,迟疑了一会儿,但终于没有喝牛奶。
我假装没看见,E牧师家的人看到这种情况,沉不住气了,再三要他喝牛奶,可儿子还是不肯喝。E牧师家的人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喝,就一再劝说,威特终于说:“我洒了牛奶,就不 能喝了。
”E牧师家的人都说:“没关系,喝吧,一点关系也没有。”我只顾吃我的点心, 仍然假装没看见。威特还是不喝,于是,E牧师全家推测,威特一定因为怕我责备才不敢喝 ,就向我发起了进攻。
这时,我让威特出去一下,然后向E牧师全家说明了原因。
他们听了都说:“一个才6岁 的孩子,因为一点小过错就不能吃他喜欢吃的东西,你的教育也太苛刻了吧。”我解释说:“不,威特并不是因为怕我才不喝的,而是因为从心里认识到这是约束自己的纪律,所以才不喝。
”
可E牧师一家还是不相信,我只好说:“既然这样,那么我离开餐厅,你们把威特 叫来,再劝他喝,他肯定还是不会喝。”说完,我就离开了。
他们把威特叫进去,热情地劝他喝牛奶、吃点心,但毫无作用。
接着他们又换了新牛奶,拿出新点心对威特说:“吃吧,你爸爸不会知道的。”但儿子还是不吃,并一再说:“就算爸爸看不见,但上帝能看见,我不能撒谎。”他们又说:“过一会儿我们就要去散步,你不吃东西,半路上要挨饿的。
”
儿子回答说:“没关系。”E牧师一家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我叫进去,儿子激动地流着泪如实地向我报告了情况。我听完后对他说:"威特,你对自己良心的惩罚已经够了。我们马上要出去散步,你把牛奶和点心吃了,不要辜负了大家的心意,过一会儿我们好出发。
”儿子听我这么说,才高兴地把牛奶喝了。
读了这个故事,不知你有何感想,大家可能和E牧师家的人一样,也认为老威特的教育太严格了。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教育确实很严格。通常,严格的教育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痛苦,但他的教育却没有。
这是因为他的教育方法合理。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这样,只要从 小抓起,孩子就不会感到有任何的痛苦。孩子之所以害怕严格的教育,是因为刚开始时的教 育方法不当。教育孩子,就像砌砖头一样,一定要打好基础,老威特正是很好地做到了这一 点。
按这样的教育思路,老威特从一开始,就对他要求很严格,家规始终如一。要知道 ,有时允许孩子这样做,有时又不允许,反而会给孩子带来痛苦。正如诗人席勒所说,我们不会对未曾得到的东西感到不满足。不允许做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孩子也就不会觉得有什么痛苦了。
老威特根据这个道理,从威特1岁时起,就严格要求,从未考虑过什么“孩子太小可以放宽一些,长大后再严格一些”。
而从威特的故事中,我们似乎也可以得出培养少年儿童的自控能力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意年龄特点。
自控能力是随着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具有鲜明的年龄特点,不能以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学前儿童与小学生不同,小学生与中学生不同,小学生中低、中、高年级的学生也都各有特点。培养自控能力,必须根据少年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认识能力、不同认识水平和不同的实践经验循序渐进。
对学前儿童的培养,主要是在行为上,着力于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小学生则要注意在观念上打基础,并引导他们化知识为内在的信念和意志,懂得以观念统率行为。
其次,要注意少年儿童的个性特点,即施教者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
父母教育子女切忌高高在上或对立、顶牛。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无论是同胞兄弟妹妹,甚至是亲生子女,都各有各的特点,即使在同一个人身上,他的心绪和所思所忆,也因时间、地点、环境,年龄而各异。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就要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孩子的各个方面,从而审慎地选择有利的教育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教育意图。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细心观察,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不断调节自己的教育手段,力求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三,要使被动的教育逐步转化为自我教育。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