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具体越好,谢谢!
绝句是从律诗中截取而来,--截(绝)句.
律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十四言(上下联各七字)或十言(上下联各五字),分半断句成联,颔联与颈联必成对偶(对仗),而首联与尾联可以对偶(对仗)也可不对偶(不对仗),大多情况下是不对偶(不对仗),因此,一般的如果把首联或尾联截取而成的绝句是不对偶(不对仗)的,相反如果从颔联和颈联截取而成的绝句就是对偶(对仗)的;如果是把首联或颔联截取的绝句,或者是把颈联和尾联截取的绝句,则是有不对偶(对仗)和有对偶(对仗)这种情况.
就是这样,绝句就看你怎么截?但一定把要律诗搞清楚的.
唐朝孟郊的>,既非律诗,又非绝句。
尽管有对仗,但它只有六句。并不符合以上所说的要求。
还要说明一点就是:尽管绝句出自律诗,但写绝句并非是写好律诗再截取成绝句的,因为绝句已经从律诗中完全独立出来了,已成为一个新的诗歌的样式(这里的新是从唐朝来说的)。
所以要写绝句,直接按要求写就可以了。要写好一首好的绝句并不比律诗容易。 。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绝句就四句,律诗有八句。
区别在句数上,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言绝句。绝句来源于汉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源于南朝。
在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相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两句。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唐沈?缙凇⑺沃适闭蕉ㄐ停墒煊谑⑻剖逼凇?
律诗的格律要求首先是诗句字数要整齐划一。
每首分为五言、六言和七言。其次队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为八句,六句称小律或三韵律诗,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其中中间两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第四是声韵格律的严密要求。律诗要求全首通压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压韵。声调应平仄相对。(摘自中华诗词)
。
凡按照律诗的平仄要求写的诗,每首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和七绝):八句的叫律诗(五律和七律)。
律诗一般是八句,而绝句一般是四句。每句7个字的律诗叫七律,每句7个字的绝句叫七绝,5个字的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