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古代的“举报箱”是什么样子?

古代的“举报箱”是什么样子?

全部回答

2016-09-02

51 0

     对于今天的“举报箱”大家已经见得很多了。可是,古代有没有“举报箱”?如果有,古代的“举报箱”什么样子? 对于检举邪恶、揭发贪鄙、惩治官场腐败现象,古人很早就开始了。
  早在战国时 期,古人就设置了“举报箱”,名字叫“蔽竹”。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魏文侯 任用李悝为相。  当时,魏国贪污现象严重,盗贼恶人横行,社会秩序十分混乱。李悝上 任之后,首先从整顿吏治和安定社会秩序入手,帮助魏文侯建立了举报制度,鼓励民众 大胆检举揭发坏人坏事,检举一切不法之徒。
  为此李悝命人在百姓住房角落,设立了一; 些“蔽竹”。所谓“蔽竹”,就是一只圆形的竹筒,长约尺许,上方有个一寸八分见方 的小口,检举人将写有揭发内容的竹简投进“蔽竹”,官员定期查验。  这一招果然很 灵,作恶多端的坏人和不法官吏大为收敛,混乱局面很快好转。
  设立“蔽竹”的做法 受到魏文侯的赞扬,李悝遂将其写进他的著作《法经》,“蔽竹”因此成为古代最早的 “举报箱”。 李悝设立的“举报箱”被后人仿效,汉宣帝时期出现了“垢筒”,这是另种形式的 “举报箱”,发明人是汉代颖川(治所在今河南禹县)太守赵广汉。
    赵太守上任之后, 发现颖川吏治不好,豪绅恶霸横行,百姓苦不堪言。这种局面如不尽快扭转,发展下去 不堪设想。赵太守决心整肃吏治,惩办凶顽。他要了解颖川社会的详情,鼓励人们大胆 揭发坏人坏事,可是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赵太守从李悝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决定设立 “举报箱”以开言路。  可是,当时颖川竹子很少,没有办法怎“蔽竹”,于是怎了 一批木箱,取名叫做“垢筒”,命人悬挂各处,同时张贴告示,鼓励百姓投书“垢筒”, 大胆揭发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并宣布为其保密。
  一时间“垢筒”为之塞满,赵太守 接着重拳出击,严厉打击邪恶势力,颖川局面迅速好转,“垢筒”功劳可谓大矣! “举报箱”不仅丞相太守运用,皇帝也觉得这东西管用,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也设立 过“举报箱”。
    当时,梁武帝也像历代朝廷那样,在官府衙门旁边设立“镑木”、“肺 石”,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看守,鼓励大家都提意见,帮助政府改进工作。可是,有些批 评时政和谠言谏议负责官员认为不妥,拒绝代为奏闻。
  梁武帝知道这种情况后,一面教 育管理谎言谏议的官员,一面采取积极措施,诏令“于公车府谤木、肺石傍各置一 函”,告诉臣民凡是受豪门欺凌、官长压制而又“欲自申”者,均可以投书这一函中。   由于这两个函箱是密封的,投书人没有被人知晓的担心,踊跃投书函中,起了重要举报 作用。
   与梁武帝同样设立“举报箱”的还有武则天。在徐敬业叛乱被平定后,有个名叫 鱼保家的叛乱者被赦免了,这人因此大受感动,为表示自己忠诚,他向武则天建议: “请铸铜为匦(读gu怎)以受天下密奏”。
      武则天本来就喜欢告密,立即采纳这个建议, 当年三月就铸出了“铜匦”。武则天为此发出诏令:“铜匦之设,在求民意畅达于朝廷, 正义得张于天下。”关于“铜匦”的样式,《唐会要》等史料有这样的记载:此为外形 呈方形的铜箱,分为“四隔”即四个部分,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上面涂上青红。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地理
器乐/声乐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