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如何培养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全部回答

2019-04-30

0 0

    学习习惯是指在长时间里逐渐形成的、不易改变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会使孩子的学习更有意义和价值,而且会使孩子终生受益。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和模仿性极强,“近朱者赤,近墨者墨”,因而学校和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和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
    也正是这种特点,给我们创造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也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就要从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入手,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谈谈点滴看法。  一、制定具体的预习目标。教师让学生预习前,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想让学生预习好哪些内容,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等等,然后制定出具体的预习目标让学生参考自学。
  二、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1、基本方法第一步:看,就是先看一遍新课的所有内容,包括注释、练习。第二步:画,就是画出需要弄懂的地方,如语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难理解的语句。  第三步:查,就是查工具书,要把查出的内容多读几遍,牢牢记住并掌握它的意义;如语文中遇到新词,不仅要知道它的解释,还要联系课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和用法,数学中遇到新的概念,要弄清概念的产生及概念的内涵和应用范围。
  第四步:读,是在一看、二画、三查之后去朗读课文或读解题过程、知识形成过程。  朗读的好处不仅是帮助记忆,而且还能帮助你理解新课的内容。第五步:记,到了这里,预习并没有结束,还差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用笔记一记。
  “记”有两个意思:一是记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新的知识要点;二是记下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这就是说,把课本中容易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起来,拿到课堂上来解决。  这样,你在听课时就会全神贯注,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2、培养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提高学习效果。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
    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认识,熟悉课文,但不可能理解和弄懂所有问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运用划划、点点、记记等标记,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语句以及课后问题作标记,并提出质疑。这样,使学生做到在课堂上的听课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听讲效果。
  总之,只要老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的指导和督促,注意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便能养成,自学能力也随之发展。  实践证明,通过有效的引导学生预习,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普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重要是能使学生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
  教学的效率,普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重要是能使学生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3、培养预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
  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
    培养兴趣的方法有: 1、教会方法,由易到难,先扶后放,孕育兴趣。2、发现进步,及时表扬,体验成功,激发兴趣。3、引入竞争,组织交流,展示成绩,提高兴趣。三、 提高自主性预习的质量本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发挥好小组长的作用。
  预习的内容要先在小组内交流,针对同一问题大家共同交流,共同分析,以便找出更好的答案。  二、教师要适时点拨,循环指导,及时发现同学们存在的错误之处。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重视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坚持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并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力定能得到提高综合素养定能得到提高。
  除了要教会学生预习以外,我们也要教会学生自主复习,养成复习的好习惯。    一、首先应做到及时复习,培养其课后复习的习惯。  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就语文学习本身而言是枯燥乏味的,光靠兴趣持续不了很长的时间,只有培养出良好的习惯,才能持之以恒。
  正如乌申斯基所说“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对教育者来说,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本质现象之一,只有习惯才能使教育者把某些原则灌输到受教育者的性格神经系统以及他们的天性中。  ”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以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就发生作用了。
  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的掌握新知识,并且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要使语言知识和技能经常得以巩固强化,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勇敢克服学习当中的困难,战胜遗忘,引导他们进行有效复习、记忆和操练。
    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各学习环节的不同特点给学生适量布置听、说、读、写、背方面的作业,形式上要尽量做到游戏式、趣味化。尤其是对学困生,教师应帮助他们复习所学内容,并予以更深入细致的辅导帮助,尤其要对其进行学法的指导。
  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自己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不懂就问,在复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课后复习习惯也就为他进行复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其次要做到勤于总结,善于积累,培养其良好的阶段复习习惯。   科学的复习方法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因此,学生们在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的基础上,很自然地会养成阶段复习的习惯。  俗话说“今日事今日毕,一周一复习。”要想牢固掌握方法,记忆知识,就必须经常定期进行阶段复习。
  根据认知规律,克服遗忘,即使是复习过的内容仍须定期巩固,但是复习的次数应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减小,间隔也可以逐渐拉长。  从时间安排上,可以当天巩固新知识,每周进行小结,每月进行阶段性总结,期中期末进行全面系统的学期复习。
  从内容上看,每课知识及时回顾,每单元进行知识梳理,每章节进行知识归纳总结,必须把相关知识串联在一起,描绘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达到对知识和方法的整体把握总之,复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理顺知识之间联系的过程,而习惯的培养则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生自学能力差,因此,教师应先帮助他们掌握良好的复习方法。
    复习习惯是在长时间内逐渐形成且不易改变的。作为教师应不厌其烦地耐心地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以便让他们形成自己的复习方法,使他们终身受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环节之中,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
  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  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关注学困生,传统的分层教学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只要我们的心中有学生,特别是心中时时装着学困生,时时关爱学困生,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充满人性的光辉。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外语学习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理工学科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