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语言学

你是怎样理解"人无信不立"一句名言的

全部回答

2018-05-01

2 0

    “人无信不立”的“信”即“信用”由“诚信”演化而来的。从字面上看,“诚”与“信”是相通的。《说文解字》上说:“诚,信也”,二者互训,本意相通。古人把“诚”与“信”和起来使用,就是指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既不自欺,也不欺人。
    在我国的传统伦理中,诚实守信被看作“立身之本”、“举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甚至把诚信摆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位置,认为国家的朝政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是站不住脚的。
  《礼记》中也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认为人与人之间建立互信的关系,对实现社会安定、促进生产发展至关重要。  所以,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赞美诚信,并把它贯彻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在交往中人们常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在经济生活中,人们把“童叟无欺”、“市不二价”、“货真价实”作为经商道德,形成了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买卖公平、保质保量的商业伦理和信用原则。
  尽管世代更替,但是中华民族讲究信用的精神始终延续不断。  所以,自觉思考自己行为的结果如果做事情讲信用,你就会得到信任,在社会生活中得以立足;如果不守信用,你就会失去信任,甚至受到惩罚,在社会生活中遭受摒弃,没有立足的资本。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语言学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语言学
考古学
传播学
伦理学
管理学
哲学
历史学
语言学
语言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