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关于多音字~

是古代时候就有多音字吗? 还是我们近代才有的...

全部回答

2009-08-27

0 0

    多音字古已有之。人教版全国高中语文课本把文言文的异读分为三类: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古音异读。理解了这种分类,一方面反映了异读的规律,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准确地诵读文言文。
   试解: ①破音异读。指改变字(词)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的词性、词义。如“衣”作名词时读“yī”,如“衣服”。  古时上曰衣,下曰裳。例如《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译:东方无光时室内一片黑暗,颠颠倒倒地把衣服穿反了。) 而作动词时读“yì”,当“穿”或“遮盖、裹扎”讲。例如《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译:公西赤到齐国去,骑着膘肥的马,穿着轻暖的皮裘。
    )又例《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译:古时候埋葬死人,只用木柴厚厚地覆盖。)再例《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注:“衣疮”裹扎伤处。
  “衣”作动词,指包扎。“疮”同创,伤口。“手”亲手,附着,指敷。译:亲手附着伤处,将伤处敷上药后裹扎好。  ) ②通假异读。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例如《论语·学而》:“子曰:‘学耐时习之,不亦说乎?’”(译: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把“说”读成它所通的“yuè-悦”, 而不能再读它的本音“shuō-说”了。
     ③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我、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例1。《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其中“斜”不读“xié”而读“xiá”。例2。地名:读“yé”陕西终南山的谷名,南口叫褒,北口叫斜。  《班固·西都赋》:“右界褒斜、陇首之险。”。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舞蹈
文学
文学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