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娱乐休闲 音乐

最早的复调音乐被称为什么?

全部回答

2009-05-05

588 0

    1、奥尔加农的发展 奥尔加农是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9-14世纪,奥尔加农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五种形式,分别为平行奥尔加农、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自由的或反向的奥尔加农、花唱式奥尔加农以及狄斯康特。
   (1)平行奥尔加农(parallel organum): 在圣咏旋律的下方附加一个完全平行于它的声部,通常以相距四度或五度的方式平行,这个声部被称为奥尔加农声部,而这种形式也被称为平行奥尔加农。
     (2)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modified paralle organum): 从11世纪开始出现了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它同样也是以圣咏的旋律为基础,不同的是,附加声部与圣咏从同音开始,然后进行斜向运动,达到四度之后开始平行运动,最后又通过斜向运动汇入同音。
     (3)自由的或反向的奥尔加农(free organum): 约盛行于11世纪,这种形式的奥尔加农把原有的圣咏作为定旋律,置于低声部,上方的附加声部除了与低声部构成平行进行或斜向进行外,还常常构成音对音的反向进行。
   (4)花唱式奥尔加农(melismatic organum): 12世纪左右,奥尔加农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原来只出现在下方的附加声部运动到了上方,与低音声部形成一音对多音的关系,低音的圣咏曲调中的单个音被拉长,减弱了旋律感,而上方的附加声部则成了主旋律,具有跳跃性和即兴性,与下方庄重、肃穆的圣咏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
    于是,具有花唱式风格的华丽奥尔加农便形成了。 在这种奥尔加农中,上方的附加声部变成了旋律声部,而缓慢的圣咏旋律则成为衬托上方旋律的低音进行,被称为“持续声部”(tenor)。
   (5)狄斯康特(discant): 当华丽的奥尔加农产生后,定旋律圣咏的每一个音符被越拉越长,圣咏的歌词被肢解,拉丁文原有的节奏感也荡然无存,在这种情况下,教会音乐家们开始将音阶分为长(扬)短(抑)格的六种节奏模式,用它来组织华丽奥尔加农的上方声部,以增强旋律进行的律动感和规律性。
    当定旋律声部也依靠节奏模式来组织时,上下方常常会构成几乎同时进行的音对音的对位织体,这样的织体写作风格被称为狄斯康特风格。狄斯康特在发展中有几种解义,但通常把它与奥尔加农联系在一起的解释居多。
  2、圣母院乐派复调中孔特克图斯的发展 在13世纪左右,圣母院乐派为复调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时出现了一种新的复调形式——孔特克图斯(conductus),它的主要特点是:①采用分节歌形式,不再依赖圣咏,它放弃圣咏的定旋律,以自创旋律为基础;②包括二至四个声部,常见为三声部,一般采用狄斯康特的节奏型;③每个声部都采用拉丁文演唱;④孔特克图斯的歌词内容较自由,包括宗教、道德、政治、历史等世俗内容。
     3、从克劳苏拉到经文歌的发展 (1)克劳苏拉(clausula):经文歌的前身。克劳苏拉一词的原意为“句子”、“段落”,它是礼拜中的一个音乐片段。创作克劳苏拉的最初目的是在礼拜仪式中用它来替代同样圣 咏的单声或多声片段,因此也有“替换克劳苏拉”之称。
  它的最低声部通常以格里高利圣咏为持续调,有三声部或四声部的形式,其中大部分是二声部的复调,在创作风格上属于用狄斯康特写的圣母院复调样式。  后来,克劳苏拉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复调体裁,成为13世纪最流行的复调形式,并成为经文歌的前身。
   (2)经文歌(motet): 13世纪后期盛行的一种无伴奏合唱复调音乐,它是在二声部克劳苏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原本二声部克劳苏拉的上方声部没有歌词,后来有人将其填上了歌词,这种上方声部有歌词的克劳苏拉就是经文歌。
    在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的,且有“复歌词”的现象出现:即圣咏旋律声部的拉丁歌词与上方两个声部的法语歌词混在一起,通常情况下两种歌词表达的内容也不一样。 (3)弗朗科经文歌与彼特罗经文歌: 早期的经文歌以格里高利圣咏作为低音持续调,上方两个声部节奏型基本相同,到13世纪下半叶,经文歌的定旋律逐渐拉宽,上方第三声部的节奏比较紧密,中间第二声部介于二者之间,形成上密下疏的状况,声部上形成明显的对比,它以代表人物弗朗科命名,被称为弗朗科经文歌。
     13世纪末,有人把弗朗科经文歌推向了极限:即上声部更加活跃,像快速朗诵,速度极快。这种经文歌以代表人物彼特罗命名,被称为彼特罗经文歌。 经文歌的出现促进了作曲家理性作曲意识的发展,这种体裁形式一直流行到16世纪。
   三、什么是孔特克图斯(conductus) 在11-12世纪出现的孔特克图斯是单声部的抒情歌曲,它促进了中世纪世俗音乐的发展。  作为单声部歌曲的孔特克图斯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音乐不借助于圣咏创作,旋律与歌词的关系是音节式的,旋律因反复而具有分节歌的样式特点。
   在12-13世纪左右,圣母院乐派中出现了复调音乐发展形式的孔特克图斯,它的主要特点是:①分节歌形式不再依赖圣咏,它放弃圣咏的定旋律,以自创旋律为基础;②包括二至四个声部,常见为三声部,一般采用狄斯康特的节奏型;③每个声部都采用拉丁文演唱;④孔特克图斯的歌词内容较自由,包括宗教、道德、政治、历史等世俗内容。
     四、什么是卡农曲(canon) 卡农是一种复调音乐形式,以连续模仿为基础,当一个声部还未结束时,另一个声部就以模仿的形式开始。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声部称为“主句”(proposta),模仿的声部称作“答句”(risposta)。
  卡农通常由二至四个声部组成,模仿的声部以各种音程或各种顺序进入。  早期的卡农体裁有罗塔舞曲(rota)、狩猎曲(caccia)和追赶曲(catch),14-17世纪赋格(fuge)成为卡农的称谓。
   五、圣母院乐派对音乐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 圣母院乐派是指12、13世纪在法国巴黎圣母院中产生的乐派。该乐派的主要贡献在于: 其一,它是晚期中世纪复调最有活力的中心,在这里复调音乐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仅数量最多,而且最精致。
     其二,在复调节奏的记谱上发展得最完善,也有所创新,节奏模式在这里得到了丰富的运用。 其三,在“奥尔加农”复音音乐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华丽奥尔加农和狄斯康特的特点,上方第二声部花唱的音符越来越多,下方定旋律声部中每一个音被无限拖长,演唱中需要几个人轮番换气演唱。
    下方厚实的支撑与上方流动飘然起伏的旋律,形成了一种空旷感,似乎与耸入云天的哥特塔顶形成呼应,这种变化使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化,更富有神秘的形象感。 圣母院乐派出现了两位重要的复调作曲家:莱奥南和佩罗坦。
  他们是现在所知最早的中世纪作曲家。莱奥南(Leoninus,约1135-1200年)以擅长写作华丽奥尔加农著称,作有《奥尔加农大全》,华丽奥尔加农体裁在他手中发展到了顶峰。
    佩罗坦(Perotinus,约1160-1205或1225)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狄斯康特方面,创作了一批三和四个声部的复调作品,在发展音对音作曲技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

2009-05-05

564 0

最早的复调音乐被人们称为“奥尔加农”。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娱乐休闲
音乐
明星
电影
动漫
宠物
度假旅游
谜语
花鸟鱼虫
摄影摄像
脑筋急转弯
收藏
其它
电视
星座/运势
幽默滑稽
音乐
音乐
华语流行乐
日韩流行乐
欧美流行乐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