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腔、昆山腔、余姚腔的来历、形式、特点?
余姚腔
余姚腔是中国古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与浙江海盐腔、江西弋阳腔、江苏昆山腔,合称中国四大戏曲古腔,是产生最早,影响深远,成为各种戏曲新兴声腔所吸收的古腔,曾风靡全国。
余姚腔因产生于余姚而形成得名,宋元时期,余姚戏曲十分昌盛,姚城、浒山、梁弄、马渚皆有戏台,正月十三灯节,庙台演戏,宗祠张灯结彩,杂奏音乐;四月赛神,大演甲戏;九月十二,姚城、慈城、丰惠三县城互迎城隍神演戏;冬至各乡村祠堂,鼓乐演剧,大兴堂会,现在鹿亭始建于宋朝的仙圣庙戏台,演戏酬神,庆典活动,已成时尚,涌现出了一批“戏文弟子”,至明朝,余姚梨园弟子,遍及长江南北,名闻遐迩,明朝《词谑》一书介绍:余姚名伶董鸾“长于歌”,“...全部
余姚腔
余姚腔是中国古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与浙江海盐腔、江西弋阳腔、江苏昆山腔,合称中国四大戏曲古腔,是产生最早,影响深远,成为各种戏曲新兴声腔所吸收的古腔,曾风靡全国。
余姚腔因产生于余姚而形成得名,宋元时期,余姚戏曲十分昌盛,姚城、浒山、梁弄、马渚皆有戏台,正月十三灯节,庙台演戏,宗祠张灯结彩,杂奏音乐;四月赛神,大演甲戏;九月十二,姚城、慈城、丰惠三县城互迎城隍神演戏;冬至各乡村祠堂,鼓乐演剧,大兴堂会,现在鹿亭始建于宋朝的仙圣庙戏台,演戏酬神,庆典活动,已成时尚,涌现出了一批“戏文弟子”,至明朝,余姚梨园弟子,遍及长江南北,名闻遐迩,明朝《词谑》一书介绍:余姚名伶董鸾“长于歌”,“做工尤佳”;自宋到明的四百年间,余姚腔在本土形成。
据史料载:最早定名“余姚腔”,出现于明朝陆蓉《菽园条记》和祝允明(字枝山)的《猥谈》之书,称“所谓南戏盛行,…今遍满四方,妄名余姚腔…之类”,此时余姚腔已盛行大江南北;徐渭(字文长)《南词叙录》说:“今日之家,…称余姚腔,出于会稽(绍兴)之余姚”早已在江苏、安徽、江西等南方省份流行。
余姚腔在明朝初年已经流传各地,到了清朝中叶依然演出不缀。
吴哥杂曲,并出江南;越声调曲,并出余姚。余姚腔声调,产生的土壤有二种:一方面,源于余姚乡村地方的曲调、谣曲,承传了六朝时期“新乐府”民歌的影子,吸收了市井民众文化,江南农村“唱山歌”、“唱小调”的声调,由于俚词肤曲,杂白混唱,以曲代言,使百姓通俗易懂。
余姚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曾说:“余姚腔”将妖淫词调俱去了;只取忠臣孝子故事,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晓,无意中感激他良知起来,却于风化有益,成为根植民间的原因。另一方面,吸收了北方音乐和法曲曲调,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有诗说:“平阳音乐随都尉,留滞三年在浙东”,都尉即唐皇驸马于季友,曾在明州(宁波)任职,带来北方音乐,特别是法曲在浙东的流传,形成“道士腔”,余姚腔大量吸收了法曲的精华,创新调腔。
同时,随着明代戏剧家高明在宁波栎社创作的《琵琶记》在全国的流行,所使用的余姚腔也随之流传。当时余姚腔在浙东被尊为“越调”、“江南越曲”,由于地方官员把《琵琶记》呈入宫廷,明太祖朱元璋看了大为高兴,余姚腔从浙江一隅进入京华,从北京流向全国的戏曲声腔地位确定;又由于余姚庵东盐场盛产食盐,“余姚官盐”占浙省三分之二,长江诸省盐商往来频繁,本地盐商往往带戏班从之,余姚腔盛行江淮南北。
《安徽省地方戏曲》载:“徽剧”,深受余姚腔而形成;而江西弋阳与余姚腔结合,影响而形成“弋阳腔”;昆山吸收了“滚白念唱”的余姚腔调腔,创造了“昆山腔”。“滚唱”成为其它戏曲的“核心”,成为南戏“四大声腔”的基础。
明代上海豫园,是上海县的戏剧中心,余姚梨园弟子定期演出,由于表演通俗,节奏明快,擅长情节,人人都能听懂,从上海流向全国。
余姚腔的衰落,源于昆、弋崛起。余姚腔声腔是“调腔”,又是高腔,运用“滚唱”手法,采用联体结构,念白兼用,仅用鼓板,无管弦伴奏,在曲调前后常穿插杂白混唱,因而深受群众欢迎,自明朝初年开始,已经影响了绍兴调腔(绍剧)和长江南北其它剧种,现在浙江省地方剧种调腔中都是余姚腔,如宁波“甬昆”,宁海道士座唱班,新昌高腔等等。
余姚腔衰落,大约在清中晚后期,受其影响而发展的江苏昆山腔、弋阳腔,由于大量吸收了余姚腔“滚白”、“一唱三叹”调的精华,形成风格,如“昆山腔”创新调腔,形成了优美的“中国昆剧”,弋阳腔因剧目创新,并从江西流向浙江,余姚腔因放弃“滚白”优势,渐渐衰落。
同时在余姚本土上,一支由农村山野“灯头戏”,吸收了余姚腔的剧目,结合外地戏曲剧种,悄悄地兴起,形成了现在的“姚剧”。
至今,余姚腔虽已绝迹,但还没有完全消亡,全国各地调腔中的古戏唱法,存在余姚腔的遗响;昆剧中存在余姚腔的古风;浙江越剧、绍剧,北京京剧,存在余姚腔古腔遗音;姚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吸收了调腔、昆腔和绍兴大班曲调,遗有亲缘调腔
海盐腔
海盐腔为明代四大声腔之一,因形成于浙江海盐而得名。
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在嘉兴、温州、南京、苏州、江西宜黄及北京等地,曾盛行一时。海盐腔演唱时只用锣、鼓、板等打击乐器伴奏,不用丝竹乐器。其声腔委婉,为贵族豪富人家所爱好,常在喜庆宴会上召集海盐子弟演唱。
明刊本《金瓶梅词话》,曾多次记述海盐腔艺人演出的情景。书中有一幅海盐腔演出的插图,图中厅堂里,两旁是饮酒看戏的宾客,左上方有垂帘看戏的女眷,中间两人表演,右下方有演奏鼓、板的乐队。据该书六十三回的记述,演的是《玉环记》中的“玉箫寄真”一出。
另有一幅清初人所绘《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三回插图,剧情与上图相同,伴奏乐队所用乐器有提琴、三弦、笙、笛、云锣等丝竹乐器。其中演奏提琴者入画,引人注目。提琴是明清以来常见的拉弦乐器,主要用于昆山腔伴奏。
清李渔《闲情偶寄》说:“提琴较之弦索,形愈小而声愈清,度清曲者必不可少”。
参考资料:
。收起